競賽,總是牽涉比較,有人獲勝,也有人落敗,可是人生又是不是非贏即輸的一場經歷?面對激烈的競爭與比拚,低物慾青年阿東很清楚這不是他想過的人生,所以選擇逆流而行,渴望尋求內心的平靜和純粹。
TEXT Donald Wong
空虛與滿足之間
阿東今年 35 歲,目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待遇不俗,但這卻要從他的「佛系」心態說起,起初他是想和朋友報讀會計課程,卻因為遲了起床,會計課程已經滿額,便誤打誤撞報讀了旁邊的資訊科技課程,「現在資訊科技行業的待遇竟然比會計行業更好,很神奇地,(人生)就好像跟著劇本走。」話雖如此,阿東卻不算喜歡這一行,「雖然我是做 IT,但我對這些東西是有一點抗拒的,因為我認為科技是會令人的價值變得更低的。」所以阿東會在工作以外,探索與自然相關的東西,例如參與社區農業計劃,耕田種菜;又會做一些環保手作,讓自己得到滿足感。
阿東不只「佛系」,還是一個低物慾的人,「我的開支比較少,因為我不太喜歡去玩,而我還是在用 iPhone 8,一直沒有換電話,又不喜歡打機,也完全沒有一般男人會感興趣的車、音響、錶等,這些對我來說都是虛榮,我覺得(目前擁有的)夠用就可以了。很多人會有種貪慕虛榮的追求,過於物質主義,但我覺得錢應該放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如果一個人需要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話,我覺得這樣是反映出他的空虛。」
「人(的追求)只有2種,一種是物質上,一種是精神上,我就是追求精神上的,例如我去耕田,自己去種植、去收成,或者身處於一個很舒服的大自然環境,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和耕田的朋友們一起聊天,就是我想追求的東西。(每個人的)方向不同,我不會說他們(追求物質的人)不對,只是大家的選擇不同。」或許回歸農田、回歸簡樸,才是阿東所渴望的。
問到從甚麼時候起發現自己低物慾的狀態,阿東認為是源於小時候的經歷,「以前家裡是做生意的,後來經歷生意失敗,環境變得不一樣,那時候我不懂(家中的)情況,會很想擁有一些流行的玩具,但長大後發現,得到這些東西的快樂是很短暫的,我覺得不值得。反而在追求精神上的(東西)時,例如我學到一些東西,或者和別人聊天,令我得到的知識、經驗、對人生和事業的看法令我很滿足、令我很有進步。」
因為阿東對於「滿足」和「快樂」的定義和一般人有異,他對香港的工作模式和生態有獨有的見解,「我真的很不喜歡香港奴隸式的工作(環境),每天就是起床、上班、吃飯、放工,然後就是疲累得做不到自己的事,就算做到,第二天也只會更累。如果還要跟隨社會既定的(生活)模式,例如到某個年紀就要結婚、買樓、生小孩,甚至還要買部車,這樣很痛苦。就算你只買樓,也足以將整個人生奉獻給它,可能需要忍辱負重,不管有多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需要『死頂』去做去供樓。而我覺得人生要開心,不是承受這些壓力,怕這樣、怕那樣。」
遠離煩囂 回歸平淡
抱著這樣的想法,阿東渴望改變,嘗試尋求「奴隸式工作」以外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去年請了2個星期年假,到日本福岡一所旅館打工換宿,最後卻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旅館的負責人是一對夫婦,丈夫主要從事耕作,妻子則負責打理旅館和為一些本地旅行團作嚮導,「我住在那裡覺得很舒服,環境和香港完全不同,他們分享了很多東西給我聽,我又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住客聊天,很適合我追求的平淡生活。」
後來阿東回到香港,想到這樣營運旅館正是他理想生活的模樣,既可以接觸不同客人,又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空間,更可以自在地耕田和做手作;然後他想起那對夫婦曾說過需要人手幫忙打理旅館,好讓他們同時兼顧旅遊工作和照顧孩子,阿東便毅然決定和他們合作,在福岡開設屬於自己的旅館。旅館現時目前正在裝修和申請牌照,阿東預計下年便會移居福岡,展開日本的新生活。
阿東雖說自己嚮往平淡,但我卻覺得他的想法毫不平淡,放下香港建立的事業,走到異鄉,為的就是心裡所渴望的平靜和純粹。說到這裡,我問他覺得人生是一場競賽嗎?「我不喜歡比賽,因為比賽就是有輸有贏,輸就是會不開心。我覺得我們不是要用『比賽』的心態,而應用一個『體驗』的心態去過活,無論好事和壞事、進步和退步,都是你的經歷。」
比起輸贏,或許享受每刻的高低跌碰,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