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 在現代社會已成為至關重要的概念,世界各地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不斷在世界洪流之中掙扎、反抗,力爭權益、要求平權,致使人類社會在種族、性別等方面的平權路上均有顯著的進展;同時人類社會亦正在這條路上深刻反省,若 「平等」 指的是在世界上尊重彼此地共處,則不得不考慮同處在同一地球的各種生物,繼而覓得一條引至動物和環境保護的線索,以眾生皆平等為目標。
TEXT • Rico, Jack, Carmen
PHOTO • Pexels, 動物保護者, Harry, Unsplash

「平等」 在現代社會已成為至關重要的概念,世界各地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不斷在世界洪流之中掙扎、反抗,力爭權益、要求平權,致使人類社會在種族、性別等方面的平權路上均有顯著的進展;同時人類社會亦正在這條路上深刻反省,若 「平等」 指的是在世界上尊重彼此地共處,則不得不考慮同處在同一地球的各種生物,繼而覓得一條引至動物和環境保護的線索,以眾生皆平等為目標。
TEXT • Rico, Jack, Carmen
PHOTO • Pexels, 動物保護者, Harry, Unsplash
同體 共生
All in One
諸多宗教當中,談 「平等」 談得最深入民心的,當屬佛教。即使不是遁入空門,亦能在眾多流行文化和影視娛樂當中,聽到耳熟能詳的一句 —— 「眾生皆平等」。
不過 「平等」 一詞自西方思潮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皆有不同的意義和指涉,因此要討論佛教的「平等觀」,自然好好述說其中的意思,與其他學說在義理上的分別。
現代意義下的 「平等」 (Equality) 源自歐洲,早見於1789年法國的 《人權宣言》 第一條:「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人生而平等的觀念隨著西學東漸,也影響東方世界,但這不代表東方沒有關於 「平等」 的思考,佛教本身的出現就是要否定以婆羅門階層為首的不平等種姓制度,因此在教義上肯定任何人不論種姓出身皆可成佛。
佛教意義上的平等則更為深刻,且不限於 「人類」 自身。所謂 「眾生平等」,「眾生」 在佛學上大致可分為兩類:「有情眾生」 與 「無情眾生」,前者包括人類與動物,後者則涵蓋山川草木,基本上包納世間萬物。由此可見,佛教談平等超越人類社會政治上的意義,更有動物權益和環境保護的旨趣。
然而,佛教平等觀不僅限於社會政治上的平等,還有涉及對世界實況更根本的判定,進而對治差別、分別和不平等的根源。佛教診斷世間一切問題根源為 「苦」,所以四聖諦講 「苦集滅道」,闡述的正是人世間的本質是 「苦」,若要 「離苦得樂」,便要勤加修行,斷滅根本無明,明心見性。這一切的苦則源於世間的變動不居,而人類卻妄想、希求常住不變,結果便衍生種種苦。既然塵世本質是虛幻、是苦,那麼即使所謂相對平等的社會,也是塵俗層面的平等,並非在真正的平等。
種族、性別、階級等不平等都是我們在現象上經語言概念化下的差別,正如男女、貧富等概念都只是在現世才會有的區別,在佛學中要泯除的正是由語言而生的種種分別,並隨之帶來的不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在這一切現象的背後存在根據,在 「佛性說」 的立場,那便是 「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此說最能見於古印度著名佛教論師世親所著的 《攝大乘論釋》 中的一句:「由是法自性本來清淨,此清淨名如如,於一切眾生平等有。」 此句正正揭示一切眾生平等地本具佛性,由此可推導出 「眾生皆平等」 的結論。
當然或許會有人質疑如果現世的不平等都是虛幻,並非真相,那麼現世的人便不用爭取平等,惟事情不應如此理解,因為佛教的超脫也是基於現世的善念善行作為根本判準;若對世間苦難和種種不平等之事抱持冷眼旁觀的態度,則難言慈悲,更遑論可達到究竟湼槃的境界,離苦得樂。因此,佛教在 「護生」 上也多有著述,最廣為人知的戒律當屬茹素,雖然不是每一個佛教傳統皆規定出家人須完全茹素,但亦有鼓勵茹素的傾向,其背後除了眾生平等的取向外,還有慈悲的精神。
如前所述,不只人類本具有真如佛性,飛禽走獸、草木山川皆有。既然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受無明煩惱所遮蔽而作種種業,再入六道輪迴,成各種形態,但其本質都是同一佛性,在此意義上,眾生是平等的。那麼人類則難以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來理解世界的運作,而應該要從其他物種與環境的角度出發,不能恣意宰制或操控自然,所以便有 「護生」 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