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海洋裡,到底何謂「堅持」?每個人都會經歷跌宕起伏的時刻,有風平浪靜的階段,有暗流湧動的過程,還有大風大浪的情況;人的一生猶如大海的形態,永遠無法預測下一秒,而這個大海盛載了不同身分的「海洋 人」所堅持的信念,正如《老人與海》講述的故事一樣,他們在各自領域做著看似普通的事情,卻各自傳達著「堅持」的人生價值。

在人生的海洋裡,到底何謂「堅持」?每個人都會經歷跌宕起伏的時刻,有風平浪靜的階段,有暗流湧動的過程,還有大風大浪的情況;人的一生猶如大海的形態,永遠無法預測下一秒,而這個大海盛載了不同身分的「海洋 人」所堅持的信念,正如《老人與海》講述的故事一樣,他們在各自領域做著看似普通的事情,卻各自傳達著「堅持」的人生價值。
他的釣魚日記
一張摺凳、一支魚竿、旁邊放著一個膠桶,有經濟條件的會買保溫箱,各式各樣的魚餌,靠近觀察才分得 清釣竿上掛著的是魚還是蝦,一個「中年大叔」坐在凳上,望著海,等待著魚兒上鉤。提起釣魚,不熟悉這項活動的人大概能於腦海中構想出這樣一幅景象,亦有不少人將釣魚自動歸為中年人休閒活動。在電子化的生活下,釣魚這種「原始」活動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但從小接觸釣魚的 Sam 卻以行動告訴我們,年輕人躁動的心能被大海包容,平靜的海面能看透人生百態與覺察自我,海水亦能沖刷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提起接觸釣魚的方式,原來 Sam 是被一套動畫所吸引的,「我記得小時候看了一套動畫《天才釣魚郎》,講述一個從城市搬入鄉郊的男孩逐漸熱愛釣魚,面對各種挑戰,最後收穫豐富的故事。動畫總是能激發小孩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我也不例外,看了動畫後立刻央求母親帶我去釣魚。到現在我都深刻地記得,我釣到的第一條魚是有很多觸鬚的黑色小塘虱,當時我既害怕又興奮,覺得自己成為了動畫的主角,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釣魚之路。」很難想像一個年輕人能夠坐在岸邊一整日只為釣一條魚,而 Sam 笑說他也無法如此安靜地度過一天,他採用的釣魚方式是路亞(Lure),這是一種模仿弱小生物引誘大魚攻擊的釣法,這種方式講究技巧,需要竿、餌、輪的綜合操作,在整個過程中,釣者像是在做全身運動,與傳統釣法有著極大的差異。很多人認為釣魚都是坐在一旁等待,但其實釣魚方法有很多種,路亞釣法需要我們主動出擊,利用技巧誘惑大魚攻擊誘餌從而上釣。」
這種高趣味性的釣法讓釣魚變成一種講求技巧與體力的活動,確實較貼合年輕人的喜好,Sam 將釣魚當 作是一種尋寶及探索的攻略遊戲,就像電腦遊戲般,以「武器」攻破不同的關卡,最後收穫戰利品。翻看 Sam 的 Instagram 帳號,看見他經常動手改裝釣魚工具,問及是甚麼原因啟發他開始改裝工具的,他坦言市面上多數裝備都是量產型號,不太適合他的使用方法,因此才萌生自行改裝工具的想法,「作為一個路亞釣者需要有著與生物學家一樣的探索心,不斷測試出不同魚的習性,找出最適合的工具。說來奇妙,每次改裝工具時,我腦海裡總會產生數之不盡的構圖,然後再一氣呵成將構圖化為現實。」有稱手的工具,Sam 的釣魚收穫頗豐,每當釣到一條大魚,他都會拍照留念,及後會將魚放生,「如果每一個人釣魚都是為了食用,那麼生態資源便會快速崩潰。」
Sam 將釣魚看待為一種競技運動,認為過程比起收穫更為重要,不是只有將魚肉放入口中的那一刻才是真 正的「得到」。對於得失,《老人與海》的主角可謂是歷盡滄桑最後有了自己的覺悟,當別人嘲笑他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後還空手而回,但只有自己才知曉那副在他人眼中猶如垃圾的白骨有著甚麼意義。「成功與失敗只是一線之差,了解不同魚類的習性、每次釣魚都挑戰自我,甚至影響身邊的朋友對這項活動的態度,這些都是成功的一部分。若今天我沒有釣起大魚,但引起了朋友對釣魚的興趣,我都會覺得滿足。」在 Sam 眼中,這些釣魚的經歷才是最值得收藏的珍貴回憶。
《老人與海》中有一句話:「等待也是種信念,海的愛太深,時間太淺。」大海孕育了各種魚類,也為大家帶 來許多思考,「大海可以說是非常神秘,每次看到海的時候都會感受得到無窮無盡的神秘感,很想探索更多,同時也啟發我學習更多,無論是地理生態,還是人生價值觀。」透過釣魚,與海打交道,Sam 從中明白人生多變,就如海的狀態般,無法預測,需要平衡自己的心態。或許別人無法理解他為何要扔下手機,拾起魚竿,花盡力氣釣起一條魚,又放其歸家,堅持多年的興趣到底意義何在,或許就像故事中的老漁夫一樣,能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
平靜的海面像是發生了許多事,又像是甚麼也沒有發生,只有參與過,感受過的人才知曉。
「淨灘」的信念
「天道酬勤,貴在堅持。」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說出,實踐起來卻是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難題,腦海中甚至會浮現「想放棄」的念頭。其實「堅持」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事,正如《老人與海》的老人連續出海 84 天依然期盼著第 85 天的好運到來一樣,有追求、有毅力、有堅持就會慢慢看到曙光。而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默默為大自然付出的人,用他們的行動表達出保護地球,愛護海洋的迫切性,堅持逐步改善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生態保護」近幾年一直備受全球關注,氣候危機與海水污染愈發嚴重,看似與大家毫無關聯的生態問題, 其實正正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態環境的潛在危機已經開始逐步湧現,在這個節骨眼之下,海岸垃圾清理迫在眉睫。
「我的山海日誌」計劃在環保團體 Ecobus 生態巴士的支持下,已於兩年前開展淨灘活動並一直持續,「希望大家在大自然享受假期的同時,都可以看到環境污染的問題。每一次我們執垃圾都會做垃圾分類和統計,收集 數據不僅是可以讓參與淨灘的人們即時看見垃圾的來源及種類,更多是建立一個數據庫,看到香港垃圾污染的 全貌。」項目負責人Yeungs(楊婷)想藉此機會引起大家對海洋廢物問題的關注,以及海洋生態的重視。「淨灘活動從來都不是處理問題的根本,而是令污染情況不會變得更加惡劣。其目的不只是想清理海灘,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想大家可以做多一步,在生活中源頭減廢。」每一 次的淨灘活動都像是「治標不治本」,「清理不完」雖是一個常態,卻仍然是一個需要坐言起行的事情,用行動讓我們反思減少使用即棄物品,從源頭開始減廢。淨灘活動以行動證明「堅持」的意義和重要性並不只在於得到怎樣完美、滿意的結果,而是注重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會反思、得到啟發、改變心態,用一種有信念的精神去對待每一件事。
「有危才有機」,堅持從來都是發現潛在危機的機會,更是會出現轉機的一次逆轉。「淨灘活動基本上每次都會選擇同一個沙灘,許多參加者會不間斷地參加,每次遇到同一班參加者,心都是感動的。」大家很多時候都會因為新鮮感或是為了「打卡」才會去做這件事,但其實活動的教育意義不是為了一次過清理所有垃圾,而是需要令大家有所反思,有一定的危機意識。讓大家在做這件「苦差事」的同時明白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從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轉變,下定決心去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淨灘活動的推動力是看到同樣的人來並帶動身邊朋友一起參與活動。」Yeungs認為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廢物問題,淨灘活動不只是要大家知道大自然的生態危機所在,更是一個機會引起大家對海洋保護的關注和正視。
環球一圈的航海日誌
「一路向東,由香港去中國大陸,其後到巴拿馬,穿過巴拿馬運河後,航經美國東岸,之後橫越大西洋,抵達地中海,再到蘇彝士運河,然後到紅海,駛過馬六甲,到新加坡、越南,再返回香港。」這麼多在新聞曾聽過,但記憶模糊的地名,Rocky 卻倒背如流地一一吐出,因為對一般香港人而言,這些相當陌生的地名,卻是 Rocky 的日常工作「地點」。現年 30 歲 的 Rocky 是一名海員,行船 8 年,已考獲「大伙」資格。
「當年 A Level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不及格,入不了大學,而爸爸多年前在理工學院曾修讀行船相關科目,但最終沒有行船,聽到他說行船可以周遊列國,又可以賺錢,覺得『好似幾好玩』,所以便選讀相關科目,IVE 的海事訓練學院取錄我,最終便走上了航道。」然而,成為海員並不是那麼熱血和新奇,Rocky 念茲 在茲反倒是「安全」二字,不論是乘客安全、貨物安全,還是自身安全,海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確保安全。
如此強調「安全」,當然是行船本身就不那麼安全,老一輩流傳的諺語還是內藏智慧,「行船跑馬三分險」,Rocky 坦言 :「行船是危險職業,操作重型器械稍一不慎便會死亡,意外死亡天天都有,只讀意外報告都可以看很久,所以再先進的設備也要有人安全操作才可以。」
海員工作艱辛,加上長期不能與親友見面,精神壓力大, 「所以船員的安全意識才是最重要的,有時某個同僚突然失常,其他人便要阻止他,否則大家真的會落入危險的境地。有時計劃趕不上變化,需要以船員本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隨機應變,如大海能見度低時,就考驗我們要因應速度作出不同操作,這些能力就是要通過考試認證,所以牌照的需要正正在於此,亦是傳說中的專業。」
正因為船員的精神健康十分重要,所以船上亦會具備紓壓的娛樂設施,譬如健身室,較大型的船隻甚至會有電視房、K 房,可以燒烤、看電影、玩電子遊戲,船員都非常珍惜。在日常工作及訓練演習以外,船員真正有空閒的時間不多,Rocky 坦言:「老闆見到你有空,便會指派更多工作,這個是定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ocky 見識過世界之大,但發現去過那麼多地方,最想回到的都是香港,「再好的經歷都是『返屋企最好』,當貨櫃船駛進香港,去到葵涌碼頭,穿過昂船洲大橋,準備靠泊時,放船前與其他船員握手、擊掌道別,準備好放船會有 bitter-sweet(苦中有樂),那種感覺是挺好的。上船辛苦就會想放船,放船放久了就會等上船。」
香港在地圖上只有一點,十分渺小,「行船對於在香港長大的我而言,其實已經非常特別,例如海上夜晚的星空,又曾試過在橫越太平洋時,當你以為鯨魚已經絕種,牠們就在你航行時相伴幾日,這些景象都『幾誇張』,植入了我的核心記憶裡,真真正正感悟到『世界好大,人類很渺小』。」另外,刻蝕在 Rocky 的大腦皮層的還有眾多港口當地人的故事,他覺得與在旅遊景點碰見的人不同,是「貼地」一點。
「例如美國西岸的碼頭工人會分享他們紋身背後的故事,另外有些人會拿出照片憶述當時的情境;去到巴拿馬,我沒有機會外出,但想品嚐一下巴拿馬的咖啡,港口工人便二話不說沖了杯咖啡給我;澳洲的工會較強勢,所以成員會向我們提到工人應有福利的看法;在中國廈門則有人和我談到其子玩拳擊,結果當上了省代表。」
這些故事,以至每一件行船發生的事都造就了今日的Rocky,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現在回望至今 8 年的航海生涯,即使經歷行船工作的危險和艱辛,Rocky 仍然堅持說:「如果人生重來,再選一次,我都會投身行船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