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極限與邊界中
Pushing the Boundaries
面對世界的未知,最好的應對不是恐懼,而是帶著好奇了解眼前這一切,勇於挑戰及嘗試新事物,尤其投入極限運動,同時探索海陸空的邊界後,才知自身會有甚麼反應,當中遭遇甚麼困難,憑著意志一一克服;立足陸地,觸碰蒼穹與海淵,最終練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遊走在極限與邊界中
Pushing the Boundaries
面對世界的未知,最好的應對不是恐懼,而是帶著好奇了解眼前這一切,勇於挑戰及嘗試新事物,尤其投入極限運動,同時探索海陸空的邊界後,才知自身會有甚麼反應,當中遭遇甚麼困難,憑著意志一一克服;立足陸地,觸碰蒼穹與海淵,最終練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Extreme Skydiving
極限的生命自由
在3000至4300米的高空,從飛機上一躍而下,將近60秒的自由落體時間,張開四肢,感受陣風穿過手腳的力度,強烈的失重感、四周除了雲層外空無一物,還有即將墜地的視覺效果。到接近1500至1800米的高度時,打開降落傘,減緩下降速度,最後著陸。跳傘(skydiving)是一項危險與暢快並存的極限運動,有人覺得快意自由,享受飛翔的感覺;亦有人覺得這種危險性極高的運動是在「搵命搏」。而擁有多個跳傘相關執照的全職跳傘教練Daisy,將跳傘與人生連結在一起,並從中得到一番領悟。
跳傘在香港屬於比較小眾的運動,想嘗試跳傘的人通常會在外國旅遊時預訂當地的跳傘行程。不熟悉這項運動的人大概會把它想像成類似笨豬跳(Bungee Jump)、滑翔傘(Paragliding),或是跳樓機的體驗。跳傘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雙人傘及單人傘,「雙人傘的話,一般只要身體健康,沒有疾病、脫臼或是骨折,都可以嘗試;在跳傘基地進行大約15分鐘的簡單培訓,過程中配合教練做該做的動作,就能輕鬆完成。至於單人傘則需要通過一個取得執照,首先要學會如何在空中穩定,接著是在空中轉向,最後是在空中不穩定的狀態下能夠自己恢復到穩定的狀態,最後取得最初階的跳傘執照——A執照後,就可以在半空玩耍了。」
在Daisy分享跳傘的玩法時,問及她跳傘被大家定義為危險的極限運動,她會否擔心安全問題,她笑稱每項運動都有其危險的地方,跑步會拉傷、拳擊會有瘀傷甚至流血,跳傘亦不例外,關鍵是在學習玩跳傘的過程中,要了解如何排除各個階段的障礙,她稱之為風險管理,「在開始訓練時,教練會緊跟著你;隨著你經驗的增加,教練會開始一點一點放手。當教練確定你可以獨自排除各階段的障礙時,也就是放飛的時候。跳傘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運動,即使你已經有證照、即使你已經有一千跳,你還是要一直學習。如果你一直保持持續學習的心態,其實這項運動一點也不危險。」大概是心態決定一切,學會了技巧也不要看輕任何一個細節,正如Daisy所說,危險與否是人為決定的。
美國跳傘協會(USPA)初級教練考官(CE)、雙人傘教練執照(TI)及單人傘培訓教練執照(AFFI)、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合格跳傘裝備師(Senior Rigger),光看Daisy擁有的執照就能感受到她有多喜歡跳傘,「有一次我與朋友一起去玩滑翔傘,我很喜歡那種感覺,但總感覺少了一點甚麼。後來我在Youtube上看到跳傘的影片,當下被影片中的那些人在空中移動的畫面所吸引,了解到那就是跳傘,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如何學跳傘。那時候是2013年,在亞洲幾乎沒有甚麼地方可以學跳傘,我輾轉找到了紐西蘭的跳傘學校,一切細節都規劃好之後,我就動身前往紐西蘭學跳傘了。」Daisy認為跳傘的魅力在於自由落體,那是人類最接近飛行的過程,沒有透過任何媒介,在空中靠著自己的身體在飛行,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她說只有大家親自體驗過後才能明白。
「我們每天總是很匆忙的在過生活,幾天、幾個月、幾年,就這樣過去了,在自由落體的過程當中,雖然我們以每小時200公里的速度往地面墜落,每次自由落體也只有短短的幾十秒,但是你可以真切感受到這生命的每一秒有多美好、多珍貴、多值得珍惜,如果真的要形容,大概那就是活在當下的感覺吧。」在這幾十秒中,所有事物都不存在,彷彿感受到純粹的生命力量,Daisy熱愛跳傘帶給自己的感覺,考取執照後更周遊列國,曾在紐西蘭、澳洲、匈牙利、中國及德國工作,並建立專門分享高空跳傘資訊的Instagram專頁,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跳傘,「跳傘其實就是我現在的人生,每天起床去跳傘,如果天氣不好無法跳傘,我可能會在教室裡做跳傘教練培訓,或是在我的工作室裡維修跳傘裝備,它已經和我融合在一起了。」Daisy笑稱如果把跳傘從她的生活中抽離,她可能會躺在地上發呆,無所事事。
極限運動中的極限,除了代表體能與技巧的極限外,我想大概還能代表極限地感受生命的意義,當然每個人能領悟到的都不一樣,體驗與否也是個人選擇,但透過極限運動者的故事,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人能從極限中找到自己,有的更像Daisy一般將人生與之連繫在一起,挑戰極限中的極限。
飛躍恐懼 尋回移動之道
Freedom from Fear
相較一般運動,飛躍道引人入勝之處或許正是「自由」,徐愷提到鍾愛飛躍道的原因是「很自由,不受環境限制,沒有既定規則,可以不受拘束地移動,以及能夠有效率地穿越障礙物,非常實用也非常美」。沒錯,他是用上「美」來形容飛躍道的動作,這種美大概是人類嚐到自由滋味的美。
不過,一般大眾卻認為飛躍道是較危險的運動,屬於極限運動,這種印象大概來自於它不要求參與者佩戴任何防具,加上在影片平台上點擊次數最多或長期佔據搜尋結果前幾位的,大多是在天台上飛簷走壁的片段,因為這些短片最能吸引大眾的目光,卻忽略了網絡上的教學影片。徐愷坦言,在初學時最容易受傷,因為當時多數沒有教練指導和糾正,所以到他當教練時,會經常分享失敗和受傷的經驗給學生,讓他們作好心理準備,「而危險的定義取決於個人能力,當我們透過修煉更了解自身能力時,便可以有更佳的判斷免於受傷」。
飛躍道源於80年代的法國,法文舊稱「l'art du déplacement」,意思是「移動的技藝」,這種專注在提高身體靈活性的訓練,除了身體上的提升,還有精神和意志上的修煉,或曰「修心」。徐愷認為各種運動都可以修心,但飛躍道較為集中在「面對恐懼」這一層面,「認識和克服恐懼是我感興趣的事」。他克服恐懼的心法是「不躁進」,先物色相對安全的場地作降階挑戰,循序漸進地突破自己,慢慢找回自己的節奏。有時候我們並非體能不足而無法跨越眼前的物理障礙,更多的是不能越過心理關口,裹足不前,先入為主地自我否定,預設自己完成不了。所以徐愷有時會用意念告訴自己:「能力是做得到的,干擾我的都是體內的荷爾蒙,重新調整呼吸,讓正念充斥腦海,失誤的風險便會大大降低。」
克服了內心的恐懼,還需要顧及他人的凝視,畢竟任何地方基本上都可以是施展或練習飛躍道的場地,但當空間用途不獨是為飛躍道而設,甚或原本就不歡迎飛躍道這種形式的使用,飛簷走壁難免會惹來旁人的側目。徐愷坦言,「這就是拿捏尺度的問題,我們訓練通常與路人共用公共場所,如街道和公園等,因此要在尊重他人及避免破壞設施的前提下訓練,遇到不理解的人,我會向對方好好講解這是一項運動,輔以教學影片,並表明自身是具有教練執照的運動員,希望可以獲得對方的諒解。」
飛躍道帶給徐愷最直觀的感受是「打破框架」,他經常觀察有高低差或結構複雜的建築物,並想像今天若要逃難,自己該如何攀爬和移動。因此他深信飛躍道修身也修心,擴闊了人對空間的想像外,同時能學懂克服自身恐懼,延展身軀去探索世界的邊界。
截然不同的人生
Another Life
11年前,在機緣巧合之下,Ron開始了他的潛水之路,自此之後就完全深陷其中。從小到大,本來就相當熱愛各種運動的他已經嘗試過欖球、運動攀登、獨木舟等等,這些都難不倒他,「其實當初沒有特別要去學潛水,因為潛水相對來説是個較昂貴和冷門的運動,那時已經進入社會工作了數年,直到有一次朋友邀請我試試潛水,才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直到在澳洲工作假期時,那時已經算是對潛水略知一二,本來只打算在大堡礁潛水,看看澳洲的海底世界,卻不知怎的,一個奇特的念頭突然萌生,覺得既然要做,不如就更徹底些,所以當完成了救援潛水員的課程之後,我並沒有立刻回港,當時覺得如果就這樣回去的話,可能就不會再有這份決心考取教練牌照,最後就在澳洲多留了3個月,完成課程。」
在順利地考上潛水教練牌後,他再次陷入兩難,「當時自己的本職是社工,在大眾眼中無疑是一份舒逸安穩的『筍工』,當時都有不少掙扎和考慮,因為潛水教練其實頗受季節影響,冬季時工作有限,加上始終是體能性的工作,相對之下起伏更大。但我想反正人生只活一次,不如將所有心力和時間花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上,即使在別人眼中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博盡無悔,如果可以花人生大部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切都是值得的,倒不如就拼盡全力看看自己能走到多遠。」就是因為這股不顧一切往前衝的拼勁,他透過自身行動證明了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將它變成自己專業甚至職業不是沒有可能的。
與往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紀錄片不同,潛水最吸引的就是透過延長在水底逗留的時間,近距離觀察千奇百趣的海洋生物,鯊魚、魚群和海豚等等,「在剛開始潛水沒多久後,我和兩位大學同學去了塔斯曼尼亞,正欣賞著海底壯麗的景觀,突然有個黑影在我同學的背面經過,當下我們都在猜想這片黑影的真實身份,正打算探個究竟,它已經游到我們3人面前,抬頭一看,原來是一條海豚,這才鬆了一口氣,牠站在我們面前,好像想和我們互動一般,探知我們在做甚麼。」
Ron説至今那一刻依然歴歴在目,在潛水的的世界中總是十分平靜,讓人思維清晰,生活中的壓力和情緒通通都被拋諸腦後,只需專注於眼前的一切,每一步、每一呼、每一吸,每一次跳入水中,都好像在重新認識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以往綠地的景色已是慣常,Ron説當到達水底那一刻,才發現世界原來可以很精彩,很多地方是無法想像的,近至台灣和日本,遠至澳洲,世界之大,不禁讓他想再進一步探索另一邊的水底世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未知。亦正正是這美好的一切讓他產生了繼續往潛水這條路走下去的念頭,花更多時間鑽研這門深不可測的學問。
要説潛水的得著,Ron認為大概是改變了他的人生。以往生活在「石屎森林」中,安逸的生活模式早已成習慣,去旅行首先想起的總是日本和台灣。一些傳統的旅行熱點,但現在他因為潛水反而會想到冰島、挪威、墨西哥這些地貌萬千的國家探險,看看這個另一邊的世界。他樂於穿梭於未知的海洋,正因為接觸到的世界更廣,認識到各個年齡層、背景和專業的人,並且在與和他們互動之中獲益良多,看到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才發覺大家都是花費很多心力時間,才達成夢想。Ron今日滿足於把興趣變成自己的專業,實踐懷抱的探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