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香港藍屋獲頒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奬」!到底藍屋有咩咁出色?有請文化保育組織程尋香港創辦人之一,城市規劃師陳得介紹一下!
集體回憶似乎是種相當 exclusive 的概念:張志明比余春嬌年輕 4 年,已經分享不到她對小雙俠的熱忱。香港開埠發展至今,有多少個 4 年、多少代人、多少代回憶?不過,既然不羈浪蕩的志明,因為愛,也願意為了春嬌去了解小雙俠是何方神聖,再 cosplay 來求婚;你對於香港,又有同樣的愛嗎?願意去了解這些年來不同的集體回憶嗎?
城市規劃師陳得是組織「程尋香港」創辦人之一,每月都會搞導賞團帶香港人認識香港——嗯,我們還不夠認識香港嗎?「有一次深水埗團,有位已退休的參加者說,這是他首次踏足深水埗。認識與教育,應從身邊人開始。」所以,與同類導賞組織不同,他們不走外地旅客導向的精英路線,而是貼地的帶著香港人行走中區捕捉國父腳印,漫步紅磡尋找百年華人足跡。
四位創辦人各有擅長,而陳得當然就是從城市規劃講起。「發展與保育不是對立,求的是可持續發展。唯有先認識社區,才能找到適合的保育方法。時代在變,城市在發展,一味保留荒廢的建築物是死的,延續背後活生生的文化才是大方向。與其死板的抱殘守缺,應該為歷史古蹟賦予新用途,適應時代需要,才不落於固步自封。好的保育可以跟著時代走,與發展相輔相成。」
訪問時經過灣仔街市,他就以此為例,「今天,你可能會鬧舊灣仔街市保育得不倫不類,只保留了前半部的外型;但事實上,當初的計劃有權完全清拆的,經努力爭取後留到一半已是萬幸。可能是我要求低,但在責罵已完成的保育計劃不夠完美之同時,我選擇鼓勵市民為正在諮詢的重建計劃發聲。」帶導賞團,是希望香港人認識多了後,便會有一種責任感。「十年前諮詢時未覺醒,以致今天結果未如你意;那今天你踏足過,明白背景,就有能力參與發聲。例如當年拆卸皇后碼頭的討論,如果你根本不曾去過,任何政策你也無法置喙。」
到了藍屋,他才舒了口氣。「藍屋便是個具前瞻性的計劃,是香港首個『留屋留人』的保育項目,整個概念很好。我相信香港人會不斷進步的。」對於香港文化歷史的傳承,他感到樂觀。「每代的集體回憶都有方法延續。例如港產片,早些年還是不斷減產,但今年也有了新氣象,雖然無法將李小龍的光環一成不變的延續,但總有方法。每代集體回憶都不能割裂於上一代的集體回憶。每種文化都有其脈絡。你單從今天看電車路,覺得效率低;但追源溯本,其實電車路是當年的海岸線,刻劃著香港的土地發展。當你認識到事物背後的故事,就不會單純以功利資本角度來衡量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