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坑浣紗街的一隅,有一二手書攤,起了一個頗有禪意的名字,叫「覺苑」。書檔處於街道旁,有孩童偶爾在附近耍樂,又會有人推著手推車經過,人來人往,檔主美麒就在覺苑中有著不同的遇見。
TEXT Rico Li
不同的遇見
美麒最深刻的人和事,就是一群的士司機下午會在書檔的對面坐著休息,「剛開檔時,他們也會出於好奇來逛一下。現在他們休息時會有不同對話,交換消息情報,我有時會聽到他們的話,是很有趣的。我也會跟他們聊天,聊一些健康、養生的話題。」另一個深刻的相遇就 是結識到一個外國大提琴手,二人成為了朋友,他更邀請美麒欣賞其演出,亦灌錄了一盒卡式帶給她,美麒又幫他的女兒改了中文名,名叫海貝。
美麒是靈性修行者,非常相信因緣,「我覺得所有事都是在對的時候,不論是人,還是遇到的事;當你要學某個課題時,就會遇到那件 事或那個人,現在我很深信這個信念。」
實際上圍繞她所發生的事都是因緣份而生, 接手攤檔是緣份,「其實是這個地方或空間選擇了我,有親戚金盆洗手,空出了檔位,然後媽 媽便問我有意接手嗎?我一直都想開書店,這裡恰好可以是試驗點。」書檔的名字「覺苑」也是一種緣份,「我原本只是直覺地在簿上寫下這兩個字,沒有甚麼意思;有一天要開書檔,就覺得頗合用,之後再究其意思,就知道有解心和淨土之意,這裡(覺苑)就是每個人可以去到的淨土。」
在不安中創造
有一次在清邁旅行,美麒就在當時首次接觸靈性相關書籍 ── 《on an eternal voyage》,其後一直有研究相關領域,亦有涉獵催眠這種修行方法,「我每一天都會用冥想作調整, 其實就是用靈性修行的方式去了解自己。」雖然美麒一般接收資訊的渠道都是看書、與人傾談,但她平日也會使用社交媒體,看一些電影資訊,亦會觀看 YouTube 短片,不過主要是聽 音樂,reels 就甚少看,除非是好友的 reels。她認為「社交媒體有很多不同的資訊『彈』出來,一直如此看,可能會接收了一些不必要的資訊,而我不希望是這樣的狀態,所以我會自己去選取。」
美麒現時不是全職顧店,而是自由工作者,有不同的兼職在身,每天的工作都是不穩定的, 不是一個很固定的狀態。處在這種不穩定的狀 態中,「我間歇地都會有種不安全感,但之後就會思考如何在當下創造一些機會給自己。我現在覺得這種模式是適合自己的,因為有時有些不安感才 ok,會令我靈活一點,不會固化自己。不安感也是我一個很重要的創作來源,加上有很多啟發都是在日常發生,日常的每一天 都不同,可以在熟悉中陌生化;如果太平淡,就很難寫東西。」
世界流動太快,日常變化太急速,在香港尤甚,又該如何應對這種速度?美麒說:「我覺得找到自己的 core(核心)是很重要的,除了某些時候要趕時間,其實不需要那麼快的, 其他時間要自己作主,即是由自己去選擇節奏是怎樣。找到自己的核心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後再實踐,這樣核心才夠堅實,不會那麼容易被其他事物影響。」當人找到了心中的錨,不受外界急速的節奏所侵擾,那裡就會是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