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性的風格
3 人是大學同學,在迎新營認識,後來一同住宿舍,漸漸熟絡起來,他們一開始時拍 YouTube 短片,但由於時間、成本等考量,便轉戰 Instagram reels。3 人拍第 一條片的心態不盡相同,Hayson 說:「當時的心態很簡單,那時對拍片沒很大的興趣,只是阿 Joe 想拍,又沒有甚麼事要做,我就跟著參與。」阿 Joe 說:「平時看 YouTube,看到別人拍片很開心就試一下,算是『輸出快樂』,別人開心,我們也開心,便繼續做。」Chris 說:「純粹想記錄生活。」
他們有一系列韓國之旅的「長片」,去旅行就算再怎麼隨性,總有個行程,豈料阿 Joe 竟說:「韓國之旅是第三大災難。」為甚麼說是「災難」?「迷失了,身心俱疲,沒有了人生動力。最重要是精神狀態,第一天到埗,已經沒怎麼睡,加上攝影師只去 5 天,為了拍片,我們把 8 天的行程全塞進 5 天裡,既拍長片,又拍短片,日灌 3 罐咖啡,每天都是早上 9 點至 11 點出門,走到晚上 11 到 12 時。」在睡眠不足和未有足夠經驗掌控畫面的情況下,他們說:「韓國之旅不少精采畫面都沒有拍下來。」
三子如此隨性,Joe 卻笑說:「 我們有明確的 career path。」不過多問兩句,他們都沒有很清晰的答案,同時也承認:「我們的 career path 是混亂的。」這種混亂,捉摸不定,由他們的影片風格到製作都是這樣,Hayson 說:「有些短片是隨興就拍,有些會想好大概流程,但基本上是沒有細節的,譬如我們去愉景灣拍片,brainstorming 的結果就是『去愉景灣訪問有錢人』,就這樣一句,便拍了這條片。」Chris 說:「我們心裡有個底, 到時去到就做到。」
隨性的他們如何捕捉影片風格? Hayson 直言: 「我們也找了很久,沒有很確實的形容詞,可能有一堆,不過還未有一個足夠貼切的詞語可以直接形容我們。 Hayson拋出一堆標籤:「無厘頭、搞笑、兄弟情、貼地、 型、charm、年輕、溫馨、有愛、年輕市場第一人、老友記、婆婆伯伯殺手、中學生的榜樣、小學生的噩夢。」他們 3 個都是不同性格的人,所以碰撞出不同的風格,並一致認為:「我們就是 3 的 3 次方再 3 次方,然後演變了很多東西。」
Reels 的盛行
現在是社交媒體的世代,3 個份屬 Gen Z 的男生反而說自己很少用 social media 分享個人生活,Hayson 說:「我們都是大男人,很少分享自己的內裡,會把感情藏在心裡。」不過,現在是「求真」的年代,做幕前的人與觀眾的互動要有足夠真誠,這樣才能受歡迎,不論是做明星,還是 YouTuber 也是這個道理, Freeeboyzzzz 坦言:「我們這方面就比較弱,要一些時間適應。」
Freeeboyzzzz 長片和短片都有拍,他們說「兩種形式的創作都沒有變,但短片就是要快一點,所以觀眾未必那麼認識我們,了解我們的風格,拍 YouTube 影片就 真的希望大家知道我們每個人是怎樣的。」Hayson 說:「我覺得愛看短片的人,很多都不會喜歡看長片。兩者好像有點衝突,看YouTube 可能比較喜歡看有 content 的片,知道我們在做甚麼。短片就是拍一些多人看的東西, 未必是我們的 focus。」
除了是內容創作者,三子也是接收者,而他們對於時代愈趨急速,片長愈趨短暫亦各有取態。Joe 自認是 「典型短片上腦,我願意花的時間或耐性很少,除了看電影可以專注兩小時外,我會追求效率,更喜歡快速地吸收資訊。」他又覺得 reels 的盛行是因為香港人工時長, 「回家已經很累,沒有時間或腦力去看一條 20 多分鐘的影片,較長的影片不是很貼近我們現時的生活習慣,所以我覺得未來 5 年的趨勢都是觀看 reels 之類的短片。」
Hayson 也認同影片長度愈來愈短是時代的變化,因為「reels 很方便,同時也很容易捕捉人的心理機制,可以在幾秒內令人有刺激感,所以愈來愈多人看 reels 也是合理。」Chris 就反而認為:「若要解釋一件事情,或讓人了解你,reels 很難做到,反而(20多分鐘的)長片才能達到這些目的,所以長片還是有其存在價值。」
觀眾的眼球快速轉動,觀看各種類型的 reels,希望緊貼時代脈搏,但有時稍稍慢下來,欣賞 20 多分鐘的 YouTube「長片」,或許會看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