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的格鬥場面,拳來腳往,再配合鏡頭運轉、剪接後製,畫面呈現出來有如招招直取要害,令人血脈賁張。光影世界的一勾拳、一擋格都經過設計,想當然英姿颯颯、乾淨利落,現實中拳腳武功卻未必如此。功夫不論在影視中,還是在現實都是一種形軀的呈現;在表象背後,武者的內在藏著一個因武術修行而凝結的偉大心靈。

影視作品中的格鬥場面,拳來腳往,再配合鏡頭運轉、剪接後製,畫面呈現出來有如招招直取要害,令人血脈賁張。光影世界的一勾拳、一擋格都經過設計,想當然英姿颯颯、乾淨利落,現實中拳腳武功卻未必如此。功夫不論在影視中,還是在現實都是一種形軀的呈現;在表象背後,武者的內在藏著一個因武術修行而凝結的偉大心靈。
演者 Actor
一部好看的動作片,背後少不了動作設計及指導的付出,武打場面夠刺激亦要保證所有演員 「冇穿冇爛」,其考慮的範疇眾多。從小熱愛武術、曾擔任 《變形金剛:殲滅世紀》 (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 及 《致命追擊》 (Pound of Flesh) 的動作演員、電視劇 《繩角》 的動作設計及指導,羅浩銘 (Ken) 認為要將戲劇與武術結合,不僅需要設計出精準及安全的動作,亦需要考慮拍攝團隊中不同部門如何配合,才能呈現完美的打鬥場面。
Ken對武術的愛始於微時,因看了李小龍主演的電影《龍爭虎鬥》,他逐漸著迷於武術,長大後更物色武術學校習武,後來到北京參加為招募成龍徒弟而製作的選拔比賽《龍的傳人》,透過該節目的製作方介紹下認識一些龍虎武師,幾番轉折,由臨時演員開始,慢慢找到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練習電影動作,到後來成為動作演員、動作設計及指導。
「動作設計要配合導演的要求,亦要考慮預算,平衡兩方面後我會設計一些較為特別及觀眾少見的動作。以 《繩角》 為例,它是一套以西洋拳為題材的運動搏擊電視劇,比較寫實。在有限的預算下,我為其中一場比賽設計了一個對打的長鏡頭,要求兩位男主角用一個月時間練習該場比賽的動作,期間我不斷調整當中的動作,務求令畫面有足夠的張力之餘,也能讓製作團隊能配合整個畫面的呈現。」 每個動作設計都包含Ken及其團隊的心血,他希望能在不同的動作中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讓觀眾看完電影或電視劇後能記住這是他設計的動作。
一個場口的誕生,當中牽涉演員、導演、燈光師、梳化服、攝影師等崗位的互相配合。作為動作設計及指導,Ken會先拍攝一次整個武打過程,配合簡單的特效及剪接,讓各部門具體地了解要如何配合,亦要討論可行性及安全問題,經調整後制定最終方案。「雖然會有首選方案,但有時會遇到演員受傷、天氣問題、環境無法配合等突發狀況,作為一位專業的動作指導,需要有多個後備方案,配合現場實際狀況之餘,亦要做到原定預計的效果。」 Ken分享拍戲途中,有變動才是劇組的日常,動作設計及指導不會在現場才重新設計動作,因此自己必備 「Plan B」。
真實搏擊與戲劇存在一定距離,動作設計除了要保證安全、動作好看之外,最重要就是當中的 「戲」,Ken認為動作設計不只一般人所認為的工作範圍,其責任也包括將戲劇昇華,「例如大家很喜愛的角色Iron Man,其實他很輕鬆就能拯救世界,但如何做到吸引觀眾?是要讓觀眾在乎這個角色、在乎他的故事發展。因此戲劇性很重要,如果沒有 『戲』,就算打到上天入地都無人在乎。」 Ken憶述當初 《繩角》 的最後一場比賽,由於此前十幾集已經完整地展現西洋拳的技巧及演員的身材,到最後一場就需要用戲劇捉緊觀眾的心,「我在拍攝前與演員討論過,最後的場口應該將重心放在感情戲中,這樣才能牽引觀眾的情緒。他們關注這個角色的故事,因為在乎,所以每一拳彷彿都是打在觀眾的心中。」
對於招式變化較為單一的西洋拳, Ken如何設計動作讓各人打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呢?他認為需要根據劇本人設,為他們擬定專屬的訓練計劃:「在 《繩角》 中,Lokman (楊樂文) 飾演一個 『影子』 拳手,可以模仿不同人的打鬥招式,所以我讓他學習不同拳手的風格,起碼要令觀眾感受到當中的風格轉換;AK (江𤒹生) 是 『閃電俠』,他需要學習眼神的變化,讓人感受到其鬥志,亦需要不斷提升出拳速度;Thor (駱振偉) 的角色特色是重勾拳,我讓他訓練到一拳打向沙包會發出巨響。」 Ken很清楚不可能讓演員短期內成為專業拳手,但要令他們相信自己就是那個角色,因此訓練是為了讓演員建立起對角色的信念感,幫助他們在鏡頭前投入並成為那個角色。
武者 Fighter
Ken身為動作指導兼武打演員,同時亦是涉獵多項武術的習武之人,不斷遊走在光影和現實世界之間。現實複雜,但影視世界也不見得簡單,否則就談不上動作或武術設計,但凡要設計的事,背後都涉及各種考量,真功夫可以華麗地在銀幕上展示,那麼又在現實世界中呈現何種面貌?
他直言:「電影動作與真實搏擊有很大差距,不諳拍攝武打戲的人『打人唔識留力』,對手會很痛,但觀眾看起來反而會覺得不怎麼樣;懂得拍戲的人倒過來是看起來打得痛,但對手實際上則不怎麼覺得痛。」 簡言之,拍戲就是一種表演,只需要像真,而非真的要受傷。
現實的街頭搏擊就難免受傷,同時也不是一件好看的事,反而很混亂:「假若你是一個曾受訓練的人,則先要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保持冷靜,然後立即還擊,還擊後便逃走,切勿幻想你還可以擺姿態;現場只會很混亂,整個過程可能只有10至20秒,你首要做的是保護自身安全,並且逃離現場。」 Ken不斷強調如非必要切勿與人格鬥,遇事首先逃跑,而非硬碰。
殊死搏鬥可能只有10至20秒,拍一場生死戰卻動輒用上10多小時,同時需要兼顧許多事情:「你要思考攝影機放哪裡,燈光如何,現場環境怎樣,又要顧上演員的安全,做好安全措施。真實搏擊可能10秒就完結,但拍一場模仿真實搏擊的戲就要花上10小時,尤其是要把混亂情況拍得好看,其實很難,這就是拍攝與現實的最大差別。」
Ken慶幸自己沒有殊死搏鬥的經驗,但他在日常生活也有用得上其好武功的場合:「有一次乘搭地鐵時,一位小姐稱遭人影裙底,旁人便要求一名涉事男性留在原地,但他想逃跑,我便用巴西柔術制伏他,然後著途人報警,再交予警察處理。」 若有人希望可以有一技傍身保護自己,他建議學習兩種運動:一是飛躍道,因為你可以走得很快;二是巴西柔術,倘雙方都手無寸鐵,巴西柔術可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令他無法「飛踭或起腳」,這樣便最安全。
習武除了強健身體、保護自己外,在現實生活上最大的應用在於精神層面,而非肉體的鍛練:「第一,練功夫會不斷要求自己變得更好,今天的自己理應要比昨天的自己進步;第二,習武讓我學懂接受失敗,然後快速回復狀態,起身再出發。當你接受了練武的挫折,便可以面對其他方面的失敗。若不懂得接受輸,又怎能夠迎接贏呢?」 Ken直言:「哪個拳王沒有嘗過失敗?」
一代武學宗師李小龍也在年少時嘗過陷入思想瓶頸的苦頭,但如果沒有這些挫折,又怎會悟出「水哲學」,繼而融貫東西方武術,自成一家,創立「截拳道」?涉獵多種武術或格鬥術的Ken對截拳道也有其一套理解:「不少人誤解李小龍的想法,以為一定要依照他的一套才算是截拳道,其實不然,李小龍的截拳道與他人不一樣,不同人有各自的截拳道。」不落入門派的僵固,各人持守各自的道,這便是截拳道。
宗師 Master
流水經過萬千江河,穿過重重武林,在巨石中鑽出個洞來,匯出一個浩瀚且變化萬千的汪洋,其中一條蛟龍在海中遨遊,游走於各門各派的海域,取各家之所長,龍身如同水般靈活、矯健,面對不同對手均游刃有餘,不陷入套路的僵固,見招拆招,這就是 「Be water, my friend.」 的哲思精髓。
據李小龍之女李香凝所著的 《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一書中所說,李小龍的 「水哲學」 源自他跟隨葉問習武的經歷。年少氣盛、血氣方剛的少年李小龍總遏制不住自己的衝動,一心想要勝過別人,師傅葉問卻訓誨他要流動、柔韌,當時的李小龍聽不懂,所以有次葉問便要求他停練,好好思考並琢磨其教導。
被罰停練的李小龍受挫折,便出海散心,希望能想通師傅的說話,但不成功,一氣之下搥了海水幾下,反而令他悟出個道理:「我是用盡全力去搥的,但它還是沒受傷!然後我試著用手把水抓起來,但根本不可能辦到。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人們可以將它裝在小瓶子裡,讓它看起來好像很弱。事實上,它能夠穿透世界上最硬的物質。這就對了!我想要跟水一樣!」
這種思想植根在李小龍的腦海裡,甚至發展出他對武術的根本或核心理解,在1971年的美國劇集 《血灑長街》 (Longstreet) 中更有其為人傳誦的經典對白:「心無雜念,如水般無形,如果你把水注入杯中,便成杯形;若把水灌進瓶裡,便成瓶狀;倘把水倒進壺中,便成壺狀。水可流動,亦可摧毀一切,化為水吧,朋友。」
水最重要的特質是 「流動」 (無常形) 和 「順應自然」,水之所以是最柔軟的物質,是因為流水遇上任何障礙物,都會繞過它繼續前行,這種情況同時展現了水的上述兩種特質,因勢而行,不會硬碰,反而會因應本有的障礙物和天然地勢而變成不同形狀,繼而達到目的地。雖然水為至柔,但能克剛,正所謂 「滴水穿石」;再者,水若集中一點成為水柱,更可切割硬物,也是 「以柔克剛」 的意思所在。
回到武術上的啟發,李小龍本著這一套思想,曾在訪問中大談他對武術的理解,他提出武術是刻意與無心的結合,既要遵循人的自然本能或直覺,如水般合乎本性;又要用心控制或拿捏肢體動作,巧妙地避開重擊,再直擊要害。他又認為:「如果完全跟隨本性而為,則變得不科學;惟若太刻意為之,便會落入機械操作的窠臼,已不是人類的狀態。武術是自然與刻意的完美結合,追求的不是純粹的自然或刻意,理境是刻意為之的自然或渾然天成的刻意,如同陰陽般。」
訓練就是要把功夫的演式或格鬥術的招式透過不斷演練,以及與人過招,把招式一一內化成習慣,一種第二本性;將刻意的招式練至如呼吸般自然,這就是「刻意地自然,自然地刻意」的箇中要義。功夫在這個境界之中,意念與動作是同一的,譬如大腦意欲出拳,身體便即時出拳,這就是「意到即身到」。
對於李小龍而言,武術的本質是如實地透過身體表達自我,求真我而不自欺,所以當武者可以做到身隨己心、欲動則動的時候,一切的形軀動作都是意念的即時反映,這種身心合一的狀態,正是自我的顯現,亦是李小龍的武術精神。
TEXT • Carmen Tse, Rico Li
PHOTO • Courtesy of Ken Law, Bruce Lee Club, 馬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