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男士在台上擺著各種姿勢,自信地展現自己的背肌、胸肌,以及二頭肌,身體線條極為明顯,力與美的結合大概從他們當中看得出來,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屆WNBF國際自然健美賽事健體公開組183公分以下量級冠軍 —— 羅承軒。
時間累積結出成果
這位健體賽分組冠軍也不是一心就想當上健身教練和參加比賽,一路走到現在都是機緣巧合,當初接觸健身是因為 「在大學籃球隊時會上健身室,訓練是為了籃球表現更佳,一開始是跟著籃球隊教練和師兄一起練習,但我在日常訓練後選擇留下來,練自己想練的,然後愈來愈常到健身室,其後更練出興趣,然後會觀看網上教學片段,一直練到現在。」 承軒本來也沒想著要當健身教練,「健身也就練個喜歡、練個快樂就好」,後來練出了成果,有明顯的線條,所以有人問他怎樣練,一開始時不知道如何透過語言指導他人,但發現原來教會一個人的成就感很大,所以便當了健身教練。
健身快將10年,承軒現時的一周訓練流程都很固定,一周會練6天,當中會分成不同細項,集中訓練個別肌群,如胸、背、肩、手臂、腿,這樣已經佔了5天,因應加強某部分的肌肉,會多練一天,譬如背部,所以一周會有兩天背部訓練。他每天會訓練1.5小時,備賽時會額外加上1小時的有氧訓練,非賽季則按身體狀況而決定會否進行有氧訓練。他透露:「我備賽與非賽季的最大差別就是有沒有有氧訓練,除此以外基本上會讓訓練保持一致,不會想有太大變化,平常如何訓練,備賽便如何訓練;訓練方法也沒甚麼特別,跟大家都一樣,不同的是心態。」
求穩定不追重量
「其實我的訓練心得是求穩定,不要追重量。重量不是一切,所以我一直都知道能舉起多大的重量就舉多大的重量,拿得起要放得下,不要被別人影響。」 承軒如此強調。他觀察到很多人剛開始訓練時容易受身材更好的人左右,然後不禁問 :「為甚麼他可以這樣練,我不可以這樣練?」 卻忽略了別人其實比你已經訓練得更久,所以「不能用別人的方法套在自己身上,要有自己的方法,我就是穩穩地,慢慢來就好,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步步來;時間的累積很重要,健身是需要時間的,必須耐心等待才會看到成果。」
時間回到2020年,承軒初次參加健體比賽,身高181厘米的他當時體脂較高,重90公斤,但現在只有80公斤,所以體脂狀態完全不同。在時間緊絀的情況下,他當時採用 「超低碳水化合物」 的方式備賽,每天只吃100克的白飯,其他都是肉,所吸收的熱量對運動員而言其實十分低,還要做有氧訓練,結果在備賽過程中 「真的很痛苦,早上起床不能進食,每天都餓著回家,如此過了4個月,因為肌肉量不夠,最後也沒有取得好成績」,現在的他已經累積了3年比賽經驗,知道如何準備比賽,所以備戰香港比賽這4個月已經沒有那麼辛苦,而且飲食調節也具有彈性得多,甚至在賽前一星期,承軒還會吃火鍋,他認為:「過份節制飲食反而給自己太大心理壓力,不開心的話更難練得好,所以要忍耐但也要適當地放鬆一下。我唯一會控制的只有熱量,只要熱量在我能夠消耗的範圍內便可接受,但如果食物熱量太高便不會進食。」
明確目標賦予人生意義
談到運動或健身對他的意義,他認為是一種態度,並深信人生在世必須有一種具有明確目標、積極向上的態度,「否則好像生活在這世上沒有甚麼目的,會覺得很無力」。他透露自己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一個目標,如中學時玩樂團,便專注練結他,練到一定水平,自覺可以了,便步入下一階段;升上大學後,希望進籃球校隊,便盡量把籃球練好,「所以對我來說,運動就是生活態度,把事情盡量做到最好」。
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承軒,健身的實力也快將走到一個里程碑 —— 獲得 「職業卡」,被認可為冠軍中的冠軍,脫離業餘的行列,成為職業健美選手,「對我來說,就是自我實現」,訓練這麼久的成果獲肯定,代表 「我也差不多了」。承軒決定來港比賽也是為了完成自己在健體比賽的期許。他原本沒有打算赴港比賽,只是在4月台灣參加的那一場,只差一點點才可以獲得職業卡,所以便決心來港比賽,縱使結果未如預期般一舉拿下職業卡,但他仍在健體組所屬的身高組別當中榮膺分組冠軍,亦是實力的一大證明。
在健體比賽這條路上,承軒只差一點便能達成其訂立的目標,他計劃在拿下職業卡後會慢慢把重心轉到當演員這一方面,「因為健身僅僅是興趣,只是我要求自己即使是興趣也要做到最好」,他希望力臻完美這種精神也應用在演藝路途上。他最初投入健身,期望練好身形,也是為了進演藝圈鋪路,當下如此轉向,只是不忘初心,回歸他本來嚮往的路,正如他希望登上大銀幕,並接拍關於他所屬族群 —— 泰雅族的劇本,回到自己的根,不忘自身族群,盼望以電影演員的身分,再現泰雅族的樣貌,讓族群進入大眾視野當中,令其他族群更了解和認識泰雅族的文化。
PHOTO‧Matt Yau
STYLING‧Yuet
HAIR & MAKEUP‧Ali
TEXT‧Rico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