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陽光,如同香港賽艇選手林新棟(Peter)臉上掛起的露齒笑般燦爛和耀眼,初次見面不難看到他在Instagram上的標誌性笑容,這個笑容也畫在他的槳上,時刻提醒自己在艱苦的訓練裡也不忘樂觀,要正面地迎接每個挑戰。
賽艇在香港不算是最普及的運動,Peter透露,「小時喜歡游泳,較偏向參與水上運動,然後在14歲時機緣巧合下接觸到划艇這項運動,在水上的感覺,很自由,所以便選擇繼續發展下去。」然而,由運動興趣到成為職業,必然不會那麼順遂,有什麼在背後支撐著他呢?「自小很多事情都沒有如運動般帶給我如此大的成就感,令我非常享受,所以便決定成為全職運動員。反觀讀書,讀很多書也不一定可以做到你想做的事。然而,運動是你付出多少,便能收穫多少,這種感覺是很直接的。」
在香港當全職運動員肯定不是最主流的選擇,當初的決定都是全憑一股衝動,或曰勇氣,「與其說要考慮學業和將來收入的問題,倒不如說是有點衝動,希望嘗試一下,而父母亦支持,加上有幾位朋友一起做著這件事,便沒那麼害怕,最後就踏出了那一步。」
成為全職運動員後,系統性訓練的密度與強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更何況是一個在運動路途上較遲起步的十多歲小伙子,Peter坦言,「身體在初期其實不太能適應訓練強度,比較吃力,因為自己在小時候較少做運動,沒甚麼運動底子,即使練得多但結果還是不那麼理想,只是硬著頭皮去練,直至17、18歲,我才開始適應了訓練模式。」
初生犢目光遠大
初生之犢不畏虎,Peter最初的目標是躋身奧運殿堂或是在亞運頒獎台上登頂,但這個目標卻壓垮了他,「上一屆亞運會,19歲的我沒有想太多,一心想要贏,一定要奪得獎牌,每一天的目標就是站上亞運會頒獎台。我愈希望實現目標,便愈加努力練習,同時給予自己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只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練習,但我就只管練,不吃飯,晚上失眠不睡覺,翌日清晨5時半繼續練習,捱得過一天,捱不過兩天,捱得過兩天,捱不到一星期。我的健康迅速變差,印象很深的是,當年3月到雲南集訓,我便病倒,加上在海拔高的地方較難復元,發燒後可能要10至15日才能恢復,結果令自己更緊張,因為賽艇這項體能需求如此大的運動,少練兩三日已見差距,更何況缺席訓練十多天,大家都在進步的時候,我自覺滯後。」
「那次算是我運動生涯迄今為止較大的瓶頸。除此以外,我沒有任何一刻認為自己是『做唔到』,以往有人跟我說:『在某個比賽達到甚麼成績,難得很。』但我心底裡會肯定自己可以做到,所以就由得他們去說。然而,那一刻我質疑了自己,萌生了『想quit』的念頭,那時我認為自己『好慘』,在集訓營困在房間裡無法訓練,每天服止痛藥與家人通電話,他們說也不希望我繼續下去。其實我自己也曾這樣想過,只是沒有跟他們說,我最後因為不願意剛轉做全職運動員一兩年就放棄才堅持下去,這段是我最難過的時間。」
只差一點的高峰
艱困的日子總會過去,正如緊握雙槳、咬緊牙關,總會划到終點,Peter曾經狠下心跟自己說:「如果自己因壓力太大而選拔或比賽失準,必定會非常後悔!」他於是放開並直面自己,以前不願面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緊張的,現在真正學會面對自己,加上教練一番說話:「只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比賽便不會緊張。」接著他就回歸基本步:努力練習,同時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更與運動心理學家溝通,最終一切水到渠成,Peter後來在選拔中脫穎而出,並在2018年亞運8人艇項目中摘銅。
經歷了如此種種後,Peter現在選擇以平常心看待數個月後的亞運會,「不會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給自己,心態是純粹享受過程。」這種平常心源自充足的準備,以及上年底的勝績。去年是Peter運動生涯成績最好的一年,在亞錦賽夥拍王瑋駿奪得雙人單槳項目金牌,成為亞洲第一。他分享感受時,語調平淡,他說:「當時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此前在一個更大的比賽——世錦賽,發揮超出預期的水準,「坦白說,原本我們只希望不要在世錦賽中『包尾』,卻在初賽名列小組第三,只差兩三秒便可晉身半決賽,意味可打入全球12名之內,發現我們與世界頂尖水平不如想像中遠。」
不必多言的默契
近兩年Peter專注在雙人艇的項目上,以往曾參與4人艇、8人艇,唯獨從未試過單人艇項目,「對我而言,起碼在倦極時,身邊有傾訴對象可以讓我說一句『我累了』。再者,我享受與拍檔和隊友共同成就一件事的感覺,多於自顧自地划艇。」
Peter和王瑋駿坐在同一條艇上合作無間,彼此的默契培養了將近10載,「我們從小就非常友好,直至2019年因為一同參與奧運遴選賽,關係更形密切,了解對方更多,同時我們非常尊重對方」。他坦言:「我在練習時的性格不是人人能接受得了,因為我會固執己見,甚至發脾氣。不過,我會聽取王瑋駿提出的意見,不會如其他人的建議般不假思索便否定,可以說是我們都放下了自我去接納對方,所以關係也愈來愈好。」
當上職業選手整整10年,Peter在言談間也會幽自己一默,「現在依然未達到當初目標,打入奧運或在亞運奪金」,但24歲的他未來還是有機會達到這個目標,只要他仍然相信,仍然划好每一槳。
PHOTO‧Tomy Tong
STYLING‧Yuet
TEXT‧Rico Li
LOCATION‧Hong Kong Sport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