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多年前,在紅館聽伊健的個唱,當時的他「年輕當打有實力」,旋律迴蕩之際,他卻顯得戰戰兢兢;5 年前,伊健帶著寥寥可數的新歌,重返紅館,這一次,他不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唱得比當年還自在。似乎他已找到掌控生活的方法,知道如何控制人生的節奏。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瘋狂的日子,生活多姿多采,幾乎每天只睡 4 個小時。雖然生活被一個個計劃填滿,但每逢週末回家,我都有一份空虛感。伊健談起 10 多年前的事業搏殺期,似乎亦有所共鳴。「那時的我剛從電視台出來拍電影,同時又是歌手,兩邊都做得不錯,於是雙線發展。當時廣東歌除了在香港發行,還會發行到其他地方,因此常常忙著到海外宣傳。試過一覺醒來,望著天花板,問自己:『今天我在哪裡?』記不起為何自己去了某個地方,不知道下榻的是什麼酒店,那時我並不快樂。」伊健開始吸一口氣,再道:「沒錯,有很多電影找上門來,票房大賣,但事實上,我沒有時間去想怎麼做好一部電影。『埋位』時,別人總是說:『可以的,沒問題,來吧!先試了才說。』同時,我又有很多歌可以唱,但我沒有時間唱好每一首歌。當新鮮感減退,觀眾和樂迷就會變得有要求,開始聽到別人批評:『怎麼搞的?唱來唱去都是這樣。』我並不是故意去做得不好,但問題是,機會來到的時候,你又不想錯過。我已經盡力去做,然而腦袋根本消化不來,壓力一年比一年沉重。」
作為一個藝人,有機會,一定比沒機會好吧!我問伊健:「也許因為你沒時間去沉澱自己?」伊健搖搖頭,「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當工作伙伴和身邊人開始投放眼光在你身上,你只是一個工具,用途是做好眼前的事。我知道自己內心的隱憂,奈何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心聲。」 短暫失去對人生的掌控未必是壞事。只有在最混沌的狀況裡,缺點才會一個個的展現無遺。離開康莊大道,無路就要披荊斬棘,得來滿身傷痕,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有開僻小路的能力。「在這段日子,我學會硬著頭皮去做事。」伊健以主持兒童節目起家,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演藝工作裡比較「易入口」的頭盤,但受到成長環境影響的關係,跟小朋友做節目對伊健來說也不是一件易事。「自小在屋村長大,很多東西都未見識過,對自己信心不大。入行前沒坐過飛機,第一次坐飛機,是入行後去蒙古拍電影劇《成吉思汗》。」在訓練班的時候,伊健一見到鏡頭就會頸震。「以前還未流行用自然光,走位也比較生硬,一『埋位』,便有好幾盞燈招呼你,氣氛很嚴肅。聽到『準備,3、2、1,action!』,整個工作團隊便會望著你,明明平時做得很好,但因為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你身上,人便會緊張起來。當工作排山倒海湧過來的時候,根本沒空間容許你再想,你不能選擇,就算沒信心,都只能去做。」
如果命運能選擇,伊健未必會做陳浩南。「當時晶哥要我拍《古惑仔》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怎麼拍都不會似江湖老大。為了生活無法推辭,在一定要做的情況下,只有『做得好』和『做得不好』可以選擇,幸好結果大家的反應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