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譚仔吃米線時,通常選擇特辣,不過跟阿姐點菜,總要說上數次。我說:「要特辣。」阿姐問:「要大勒嗎?」我說不是,而是要「特辣」,「特辣、大勒、特辣、大勒」這樣重複數次,阿姐才聽得明白。
有些朋友見我吃特辣,便會問我是否因為長居西藏,才會如此嗜辣。其實我是從小到大都喜歡辣,當然小時候的忍耐程度較低,但口味還是偏辣。母親本身不嗜辣,見我和哥都喜歡辣,也許怕吃太多會傷胃,有次便騙我們說:「聽說吃辣的人,不孝順啊。」弄得我們有段時間吃辣時,心裡都想難道自己不夠孝順(注)?
不過長大以後,還是很喜歡吃辣,而且越吃越辣。記得十多年前,銅鑼灣有家叫別府地獄拉麵,每次前往,總會點四至八椒的辣度,還有早期的寧記麻辣火鍋,有時甚至吃到打包回家。以當年香港市面的普遍情況,這兩家店算是很辣。不過兩店後來開了不少分店,口味嚴重「大眾化」,就沒有再去。
雖然圍繞譚仔或三哥譚仔的話題很多,但我自己較喜歡的辣味米線店,是在灣仔馬師道的巴蜀軒,進店的時候好像唸咒一樣,跟老闆說:「雞扒麻辣四川粉大辣加凍檸茶走甜」,麻辣得來略帶甜酸,似乎也不是正宗川味,勝在不油,店裡的川人卻也不少,我每次去吃,連湯都喝下去。
有次接受訪問,記者問我去旅行時,最懷念甚麼食物。我最掛念的其實不是典型的香港美食,而是辣味川味麻辣味,就是辣的湯麵,辣的火鍋等等,當時還特意跑去長沙灣的二姐麻辣火鍋店做訪問,老闆讓我們參觀廚房,介紹如何製作麻辣火鍋,訪問過程極為開心。
旅行期間,對辣味的需求,在東南亞比較易找到共鳴,但一出了這個範圍,很多所謂辣味,其實對我來說都根本談不上是辣。記得有年去澳洲,發覺當地的食物,大都不辣,嘴巴難免感到特別納悶。於是我在超市買了一包辣椒粉,乾脆帶到餐廳,直接灑在食物上。剛開始是只灑一點點來測試辣度,發覺根本就沒有任何辣味,多放一點,放了三分之一包,食物看起來都像赤紅的提拉米蘇,才感到一丁點的辣味。
我回香港後,覺得與其每次吃飯都不知某餐廳或該國度有否提供辣菜,倒不如自己買些辣椒粉旁身,遇上同桌的人不嗜辣,我也可以自行加辣。我的行裝比較細小,帶的辣椒粉,也有些基本要求:
1. 體積要小,辣度要高,灑一點就能提升辣度。 2. 供貨及購買容易。 3. 乾身粉末狀,方便攜帶。
最後我選擇了印度鬼椒(Bhut Jolokia),從美國亞馬遜或淘寶都能買到。這種鬼椒,名字雖然叫印度,但有不同產地,我自己常買的那款其實是產於雲南。每次去旅行時,我會用較硬身的小瓶放一至兩瓶辣椒粉,隨身攜帶,是我日常的裝備(EDC,Everyday Carry)。印度鬼椒有股微微清香,但重要的是,本身沒別的調味,純粹提升辣度,而不會影響原來飯菜的味道。
在旅行途中,如果要帶印度鬼椒,有以下注意事項:
1. 最好放在較硬身的扭蓋膠樽內,避免要揭蓋或軟身的膠樽,否則易漏粉。我目前選用的,是無印良品的 30 毫升鋁蓋 PET 膠樽。
2. 我過了很多次機場安檢,暫時未遇過任何問題,但有些國家(例如尼泊爾)嚴禁攜帶胡椒上飛機,不太確定對辣椒粉會否也有特殊規定,總之上飛機前把辣粉放好。
3. 坐飛機時,低氣壓及乾燥的空氣會減低味蕾的敏感程度,尤其對甜鹹味覺更為明顯。我自己的感覺,是連對辣的接受能力也有改變。如果把印度鬼椒灑在飛機餐上吃,灑較大量的辣椒粉才能達至地面上的辣感,很易不慎吃過量。有時舌頭可以忍受,但腸胃未必受得了,會因吃過量辣椒粉而引起腹瀉,所以我在飛機上就避免吃辣。
購買印度鬼椒粉時,最好檢查一下成份,有些包裝精美的鬼椒調味料,其實加了糖鹽之類,辣度不高,寧願買一些只含單一鬼椒粉的產品。
說起辣,還想說一點。有些不愛辣的人,會一廂情願地以為辣味會破壞或掩蓋原味,其實說穿了,不是辣味破壞口味,而是那些人自己本身嚐不出辣味的神奇之處。對喜歡吃辣的人來說,辣味更能吊胃口,也能提升飯菜本身的味道。吃飯前在菜品或甚至白飯上輕灑一點辣粉,實是其樂無窮。
注:話說在 2017 年 4 月份,中國的微博網有條熱議的消息。中央廣播電台報導聲稱,一名福建男子,家裡吃得很清淡,直至有次吃到四川烤魚,被那股麻辣味震撼了,簡直不能自拔。然後他忽然想,咦,家裡一直都不吃辣,他卻這麼喜歡辣,難道自己不是親生的?然後他就在走失兒童網站上發放自己照片尋親,而結果是,他真是被拐賣,並成功找到親生父母,原來他是重慶人。
不過這個故事與實情有些出入,當時人名叫胡奎,被拐時已經 6 歲,在訪問裡他說記得是在上學期間或下學的時候被拐走,所以不是單純因為吃辣而猜到自己是拐賣兒童。
咦,說起來我媽不愛吃辣,而我和我哥都喜歡吃辣,這又代表甚麼呢?
作者簡介: Pazu薯伯伯,旅遊寫作人,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及最近新推出的《西藏西人西事》,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2016金閱獎及2017出版雙年獎得主,目前在西藏拉薩經營風轉咖啡館。
臉書專頁:http://fb.com/pazukong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pazu
風轉咖啡館: http://cafespinn.com/
個人博客:http://paz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