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筆名雖然叫薯伯伯,但有些朋友叫我阿剛。在拉薩,卻有不少西藏朋友以為我叫「阿康」。他們說,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香港電視劇,當年香港人追看《義不容情》時,其實在世界的另一角落,西藏人民也在看配了藏語的《義不容情》。
西藏的朋友對這套劇似乎有極深印象,我做個一個簡單的測試,問身邊幾位西藏朋友,《義不容情》的幾個重要角色,叫做甚麼名字。在沒有任何提示或暗示的情況下,很多藏人都能正確說出阿健(丁有健)及阿康(丁有康),又或是倪楚君的名字。
一些對早期港劇較著迷的西藏朋友,甚至還會說在香港一共有兩個「阿康」,一個是奸的,即《義不容情》裡的丁有康(溫兆倫飾),另一個是忠的,即《還我今生》裡的高世康(江華飾)。可能這兩個角色頗為深入藏人之心,他們聽到我的名字叫阿剛,就會聽成「阿康」,然後還開玩笑地問我,是忠的還是奸的阿康。我就只能說句,那時我真是細細個,印象其實不太深。
想起七、八十年代的港劇,實在是香港最風光的年代。那個年頭當香港人看《上海灘》,整個亞洲也在看丁力及許文強,主題曲至今琅琅上口。西藏的朋友把「一生何求」,唱成「Yar-kha sha mo mo」(夏天的饃饃包子),不懂粵語的人,也能哼出幾句歌詞。
但外地人對香港的電視記憶,好像就只停留在八十年代的風光,之後呢?是日劇吹襲,現在是韓流天下,泰劇也較港劇流行,全亞洲都起飛的時候,香港的電視事業還只停留在自我安慰階段,現在當每次有外地朋友(尤其藏人)提到香港電視劇的輝煌時光,我就忍不住慨嘆,懷緬那一去不復返的歲月。
作者簡介:
Pazu薯伯伯,旅遊寫作人,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及最近新推出的《西藏西人西事》,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2016金閱獎及2017出版雙年獎得主,目前在西藏拉薩經營風轉咖啡館。
臉書專頁:http://fb.com/pazukong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pazu
風轉咖啡館: http://cafespinn.com/
個人博客:http://paz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