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十多年前去北京,在地鐵站也遇過類似情況。前方本來就沒人,大家卻都不願排隊,左一個右一個的插進來,我們一時不知所措,生氣地把所有人都攔著,不讓他們插隊。那時京城眾人表情詫異,奇怪我和同學怎麼大動肝火。
我有次跟我的叔叔提起此事,他跟我說:「你不應該生氣,要好好跟他們講:『先生,請您排隊。』」我叔叔長居於歐洲某文明小國,大概不知道這種說法,別人更覺奇怪。我在西藏及中國生活多年,被人打尖是日常事,自己也曾為排隊問題跟不少人吵過,不過日子久了,還是悟出一些排隊打尖的道理。
當遊客來到香港,不排隊,我們生氣,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我們的規矩。現在你去到別人的地方,他們的規矩就是不排隊,你自己不守別人不守規矩的規矩,卻還為此生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當我領悟到這樣的道理,就豁然開朗。
插隊打尖的人,其實無分西藏人或中國人。我到拉薩超市買東西,大家在蔬果電子磅秤重位置通常打尖,但去到收銀櫃台付費的時候又會乖乖排隊。明明是同一班顧客,同一所超市,只是換在不同部門,為何就會由打尖變排隊?有此差異,我無從探究。
說說打尖的過程及方法,我的大原則是,從來不會發起插隊,如果別人都排隊,我便乖乖跟從。但如果一幫人都在插隊,我也無意說教,寧願把過程當作遊戲,一起插隊。只要我決心插隊,通常都能插到頭位。強調一下打尖的過程必須保持平靜,如果心情過於起伏,最好馬上離開現場。
打尖之隊,看似雜亂無章,但還是有一定的隊形,能夠找到不少人與人之間的空隙。打尖時不需要用身體搶空間,最好伸展手部。每個動作都不能猶豫,但又要漫不經心,不要太介意與別人的身體距離,更不要介意自己偶爾會輕微觸碰到別人身體非敏感的部份。
站在目標前,例如蔬果秤,不需要強硬衝到前方,只要溫柔地把其中一隻手伸到秤前。其他人把蔬果從秤上拿走那刻,你的手早就在旁邊隨時準備,輕鬆把東西放上去。在打尖成風的國度,很多人對打尖的態度是雙向公平的,就是他們不在乎打你尖,但同時也不在乎你打他尖,很少見人會因為一兩個排隊位置而像在外地那樣,引發眾人不滿。
如果這些打尖技能還不夠,以前聽過一個打尖的心理實驗,聲稱你只要說出原因,無論借口是多荒謬或可笑,別人通常都會接受(注一)。你下次在超市打尖時,也可以用上相同方法。
只說:「不好意思,因為我趕時間,讓我先秤吧。」
或是:「不好意思,因為人太多了,讓我先秤吧。」
甚至:「不好意思,因為我想插隊,讓我先秤吧。」
對方根本不關心借口的內容,只要你微笑著,一邊用最文明的語氣,一邊做最不文明的行為,別人還是覺得你得體兼有禮。
面對打尖,有些人認為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分別,他們覺得插隊就是剝奪別人的時間。如果認為排隊打尖就是剝奪別人時間,我們也可以像哲學家桑德爾那樣,進一步追問或探究排隊與付費排隊的道德考量(注二)。例如若有人認為插隊是剝奪別人時間,這些人對於付費插隊,又會否有心理矛盾呢?不過這個話題可以扯到很遠,也不是本文討論重點。
也許有些人會問,難道別人所有不好或不文明的規矩,我們也要「入鄉隨俗」嗎?當然不是,這種想法完全是過份解讀,每個人的底線也不一樣,但切勿把入鄉隨俗,當作放棄任何原則的藉口。如果有朝一日,你去到的國度,其常態是嚴重歧視女性,你也實在沒必要傍柳隨花,隨波逐流。
此文並非道德說教,讀者可以按著自己的接受限度,又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程度,從以選擇堅持或放棄的原則。我姑且稱此處世態度為「打尖的藝術」,這是我旅行多年總結得來的其中一個重要經驗。
注一:那個插隊的實驗,是由哈佛心理學教授 Ellen Langer 進行的。實驗者嘗試給出三個不同理由,看看能否成功插隊使用影印機。第一個借口是:「不好意思,我有五頁紙,可以先用影印機嗎?」打尖的成功率為 60%。第二個借口是:「不好意思,我很趕時間,可以先用影印機嗎?」打尖成功率達 94%。第三個借口,也是最有趣的觀察:「不好意思,我有五頁紙,因為我很想複印幾張紙,我可以先用影印機嗎?」只因為對方加了一句「因為……」,成功率居然飊升至 93%。這個實驗似乎是說,如果你想插隊,只要給出一個原因就可以,至於原因的內容,根本不重要。
注二:如讀者有興趣探究更多關於付費插隊的道德考量,不妨參看桑德爾所著的《金錢不能買什麼》的第一章〈插隊〉。
照片:夏天旅遊旺季時,在拉薩火車站外排隊買票的遊客,隊形很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