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鈞與郭縉諾同屬港超聯參賽球隊 —— 大埔足球會的球員,前者是現任香港足球先生,後者是後起之秀,兩位同樣立足球壇,又如何擁有各自的足球世界?
PHOTO Maurice Choi COORDINATION & TEXT Rico Li
陳肇鈞 站穩陣腳
陳肇鈞 (Philip) —— 現任香港足球先生,他說:「這個名銜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除了是外界給我的認同,也是自我肯定。」 他由幾歲開始踢足球,努力至今天,在這項運動成功了。在這份成功之下,伴隨的是責任,他自問:「有了這個身分,我應該要做甚麼?怎樣去做一個表率,或者如何運用這個身分去幫助下一代或隊友? 『香港足球先生』 不只是一個名銜,而是包含很多責任,我不會因為這個頭銜就放慢腳步,反而想要爭取更多東西。」
回想起獲獎前的感受,Philip說:「還沒得獎前,壓力很大,因為不到頒獎那一刻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獲獎,到頒獎前那一兩個月真的睡不好。直至獲獎那一刻,心情當然放鬆了,但因為身分不同了,要面對不同的困難與挑戰,又會有不同的壓力。」
香港足球先生又如何思考球壇的現況?「香港足球不是一個很符合經濟邏輯的地方,很多問題最後都是回到金錢。現在香港足球都可以說是一個產業,但仍未去到第二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大眾市民有多喜歡看本地球賽,現時一場普通本地聯賽,可能只有500至600人,最多2,000人入場觀看,5年後大概也是這個數字。」
「香港當然有足球狂熱愛好者,但他們可能看英超、西甲或意甲,其投入未必放在香港足球上。如果在這群球迷之中,有十分一會同樣投入本地足球,球壇可能已經有重要的改變,但問題是怎樣令這些如此喜歡足球的人支持本地足球。」
若要說撐本地波,Philip肯定是最投入的那幾個人之一,他在球壇打滾那麼多年,一直都專注在本地球賽,他坦言:「過去都有收到外地球隊的邀請,敲過我門,但想到家人或自己的將來,始終沒有往外闖。我覺得正常來說,如果踢得好,應該要去更高層次的地方挑戰一下,我亦鼓勵有機會的球員往外闖,不過我這麼多年就是做了一個不正常的決定,選擇留在香港,我會說香港足球對我而言是有情意結的。」
在香港當職業足球員,面對如此多困難,如果人生能夠重回17歲,Philip會跟自己說甚麼?他直言:「我會跟自己說,其實還有很多事可以做,你是不是真的喜歡當足球員?」 他解釋道:「因為真的是 『好睇唔好食』,足球員很多時都是表面風光,但背後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可能咬緊牙關去做醫生或律師,那個機率比當一個有人認得的足球員還要高,所以當足球員的值博率不是很高。」
縱然如此,Philip還是當了這麼多年的足球員,他亦覺得這是緣分:「我覺得我選了足球,同時足球也選了我。你選了足球不代表足球會選了你,在街上10個人可能有5、6個都喜歡踢足球,但能否成為職業足球員,付出10多年的時間投入其中,這是另一回事;仍然能在球壇打滾到某個年數的職業球員都擁有非常強大的意志力,因為這一行真的很難生存,很難出人頭地。你要成功就要捱,不能埋怨,沒有這些條件,根本辦不到,所以喜歡足球,不代表足球會選擇你,足球淘汰了許多人。」
足球的確淘汰了許多人,但陳肇鈞今天仍然站在香港的綠茵場上。
郭縉諾 珍惜足球
身穿17號球衣、快將21歲的足球小將 —— 郭縉諾 (Nelson) 出身自青訓系統,說起足球,其眼神總是透出一份堅定,或許在香港以足球員為業,早就決了志。
若要回溯Nelson與足球結緣的時刻,則要數到2012年的歐國盃。當時8歲的Nelson見識到足球的魅力,接著便參加了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其後更通過了選拔,在北區U10的梯隊接受訓練,自此展開了他的足球生涯。他說:「其實我10歲時已經希望當職業足球員,但父母當時反對我這個想法,他們覺得香港足球員難以謀生,不長遠,沒有保障,又容易受傷,所以那時候就只是當興趣。」
Nelson的父母最初的想法都是認為子女應以學業為先,又覺得在香港踢足球難以維生,這些大概都是香港足球的事實,然而Nelson還是走上職業足球的路,他說:「我會說是出於對這項運動的熱情,如果很熱愛這件事,就會希望把這件事鑽研到最好。職業足球員,顧名思義,就是最高層次的足球。我很熱愛足球,所以想做好它,便會想當職業足球員。真正有這個決定就是15歲,那時候我在球會有穩定的上陣機會,身邊的人又告訴我有機會 (當足球員),我便朝著這個方向嘗試。」
「其實我小時候不是一個很厲害的球員,現時的技術是用努力練回來的。普通香港球員一星期練3天,最多4天,我那時候就不斷加操 ,多練3天,練基本功如傳球等,每天兩個小時,即是與一般人相比,多了一倍的訓練量。中三選科,我開始想到未來定向,那時候就愈來愈想投身職業足球,到17、18歲時,眼看著自己好像真的能實現目標,就更加把勁去把握機會。」
正正因為Nelson如此努力向著自己的目標進發,連帶原本不支持他當足球員的父母也改變了態度,他說:「他們看到我在心態上有很大的轉變,又會去看我踢球,開始知道我在做一件怎樣的事。他們開始會深究我要付出多大努力才可以去到今日的位置,於是更加明白我的處境,所以便贊成我去追這個夢。」
在追夢的過程中,父母的顧慮很多時來自現實條件的限制,常言道:「香港人打開逆境波。」 Nelson亦認為香港的年青球員也在打 「逆境波」,他說:「大部分青年球員在疫情後,待遇都沒有以前那麼好,薪金不太理想。個人經濟是一個問題,還有在心態上的適應問題,在青少年足球你或許很厲害,但一踏入職業足球,技術要求差得很遠,所以要用很短的時間去盡量拉近與隊友之間的能力差距。青少年時,踢球比較單純,隊友會互相支持,但在職業世界可能會爭位,這些情況都要適應。」
面對這個汰弱留強的職業世界,Nelson說可能去到30歲仍在適應,因為每一年的變化都很大而且快,所以 「年青球員一定要很堅定,每天都要進步,不可以停下來。」 縱使有如此大的壓力,如果要Nelson回到17歲,他說還是會選擇當足球員,不過會希望自己勤加健身,讓自己的身形更魁梧,較容易被教練看見。至於未來半年的目標,他說:「希望代表香港參與U23的亞洲盃外圍賽。」 能夠將興趣變成職業,是很難得的事,Nelson說:「所以我現在都很珍惜自己能成為職業足球員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