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卡式帶聽著陳百強的 〈深愛著你〉、用NOKIA舊式電話與愛人同台互傳短訊(SMS)、大學畢業時與家人去菲林照相館拍照,這些曾參與過我們生活的事物,現在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時日如飛,當年的最新技術,新奇有趣,對今日的人而言卻變得索然無味,不過仍有人站在原地,握著NOKIA舊式電話、卡式帶和菲林筒,心裡充滿不褪的記憶。

用卡式帶聽著陳百強的 〈深愛著你〉、用NOKIA舊式電話與愛人同台互傳短訊(SMS)、大學畢業時與家人去菲林照相館拍照,這些曾參與過我們生活的事物,現在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時日如飛,當年的最新技術,新奇有趣,對今日的人而言卻變得索然無味,不過仍有人站在原地,握著NOKIA舊式電話、卡式帶和菲林筒,心裡充滿不褪的記憶。
舊日眷戀
Loving 50’s
「我長期都在想自己一睜開眼就在50年代。」 一名現年34歲的男子如此說。他外穿一身洋服,內裡搭襯一件紅白直間恤衫,訪問期間響起電話鈴聲,隨手從褲袋拿出一部NOKIA的舊式電話。整個人不論由內在談吐氣質,還是到外表都仿似不屬於這個時代,與他交談還真有一絲感覺重回到50年代。他是皮革工匠兼時裝設計師 —— 趙汝勤(Kenny)。
50年代的美好
Kenny笑說:「我現在喜歡的事物已經較接近現代了,因為小時候喜歡的都是19世紀的東西,如那時的藝術裝飾。以前的我真的會穿高腰褲配吊帶,所以與大學同學初次見面時,他們會問我:『你的馬停在哪裡?』 近7、8年我的喜好已近代一點,即是20世紀中的事物,因為我覺得那時期的東西很漂亮。」
一個活於21世紀的人,說著自己品味愛好全都是1950年代的產物,甚至是更早的事物,想當然令人好奇他的偏好從何而來?Kenny回應說:「可能因為我小時候很喜歡看西部片;由喜歡那時的電影,然後再慢慢轉到時裝、音樂等各樣事物,基本上我的日常生活就是浸淫在那些事物當中。至於喜好40、50年代的東西就是因為沉醉於世紀中期的美學風格 (Mid-century modern),那是美好的時代,美國在戰後很富裕,事物都非常光鮮。」
若要數到最令Kenny感到的違和的是鍾愛的事物逐漸消逝 :「我想去Jazz Night,以往中環大概都有3至4間 (爵士俱樂部或酒吧),現在或許只剩1至2間。那些東西與這個時代的不配合感覺強烈過一些科技上的轉變,因為我可以不用科技。」 不過,當他發現身邊大多數人與自己的愛好不一樣時,難免會有孤身一人的感覺: 「想和其他人聊那些事物,沒有那些人就是沒有。」
保存自己
不論你對科技抱持贊同,還是懷疑的態度,科技的確在不同方面改變了人的生活,為何Kenny會對現時的科技如此有保留?他說:「主要是在美學上,我與現代科技無法建立連結,具體來說就是那件事物 (智能手機) 我不會想放在口袋裡,又譬如Apple Store整個白色的環境,我不會想走進去;或者是以前的物品我較易 『溝通』 到。」
NOKIA舊式電話的好處是體積很小、續航持久,不太要充電,功能簡單,這些就是Kenny對電話的追求;相較之下,現時的智能電話在續航力上尤其不足,要額外的行動電源供電:「我經常覺得這是未完善的設計,所以一定會改變,怎知智能手機一直都是這樣,而大家似乎都接受了。」
Kenny不否認自己因工作亦要使用現代的事物:「其實我要迫著用一些屬於這個年代的事物,但僅限於工作。甚至在5年前我還未自組工作室,替別人打工時,電腦也不怎樣用,從來也不會經營社交媒體。」 他又分享自己的日常觀察:「自從電話可以上網後,大家都好急於回覆訊息,不回覆所有訊息就像有事情未做完。以往家裡還未有電腦,我便樂得清閒,有餘裕閱讀、彈結他和畫畫,現在有電腦時間反而少了。」 不僅在工作模式上有改變,連帶社交生活也因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而有改變。Kenny說:「每次飯局聚會總有人不斷用電話。朋友拍照後又常用AirDrop傳照片,他們知道我無法使用,便會在Facebook上或用email寄給我。」
因此,Kenny築起的那道科技壁壘還是相當分明,工作與生活清楚劃分,生活品味維持在50年代的美學,按著自己的步調過活;在工作上才會 「回到現代」,用社交媒體經營網店。這樣的生活形態,大部分人乍聽之下都難以置信,甚至會提出質疑:「不過是他人代你用智能電話,而非不用。」 Kenny面對這些說法也沒有否認:「他人代我用是事實,幸而我的朋友也願意在這一方面特別照料我。」
Kenny就是如此生活了34年,這一定不是最符合效益計較的選擇,但肯定是很純粹的美學偏好。他也坦言:「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同時自身的喜惡真的太明顯了。」 好惡分明也成就了他,讓他在紛擾的世界中珍惜還可以保存的自己。
承載情感的音樂軌跡
Music Time Travel
我們都需要珍惜當下,抓緊即將消逝的人與事、情與物及上一代的浪漫。時光匆匆,轉眼間數位化音樂的時代全面來臨,串流平台成為今日聆聽音樂的主要方式,卡式帶逐漸被遺忘在時光的長河中。然而最近幾年,卡式帶卻意外地回歸到音樂舞台。
卡式帶的回歸,或許可以歸因於人們對於懷舊的追求和類比音色的嚮往。它在過去的時代,是許多人的音樂伴侶,也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和情感。當我們插入一盒卡式帶,按下播放鍵,那種獨特的聲音和溫暖的音色,彷彿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重新感受當時的情感。卡式帶的特殊性使它能夠在當下的數位化音樂時代中脫穎而出,吸引到一些年輕人重新關注和欣賞。
童年的音樂陪伴者
今次我們請來卡式帶收藏家張子杰(Nelson),讓他分享卡式帶在他的童年時代扮演著的重要角色,盛載許多特別回憶。Nelson小時候家裡除了黑膠唱片還有一部Boombox,笑言還記得牌子是日立!當長大之後,他自己買了一部Walkman,當時可說是科技與潮流結合的典範,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款式供大家選擇。他對於MAXELL錄音帶的廣告牌印象最深刻,經常出現在牛頭角地鐵站經過的地方。後來隨著CD的普及,他開始轉向聆聽數位音樂,逐漸淡忘了黑膠唱片和卡式帶的存在。多年後再次遇見卡式帶時,有一種遇見舊情人的感覺,情懷湧上心頭,讓他更加想珍惜由這種音樂媒介帶來的獨特感覺。
卡式帶對Nelson來說,代表著一段美好的過去,是童年時代的音樂陪伴者,也記載著他與朋友共享音樂,以及追求潮流科技的回憶。他亦因這份熱愛開設了自己的店舖,名為「Type IV Cassette」。Type IV 是第4種卡式帶,即是鐵帶Metal Tape,屬於品質最好及最耐用的卡式帶。這與他開店的初衷一樣,希望能夠將卡式帶的特色音質介紹給顧客。在他的實體店裡,顧客可以親身感受卡式帶在Hi-Fi器材搭配下的音質,這種現場的聆聽體驗讓顧客重新發現卡式帶的魅力。其實許多顧客都懷念著光顧唱片舖的日子,這家店正好提供私人聆聽空間,讓他們可以專心欣賞卡式帶所帶來的音樂享受,當中的儀式感和專注度,讓他們感到驚喜和滿足,可惜的是店舖現在已經沒有再營業了。
卡式帶的復現
Nelson的店舖曾經聚集了很多年青人顧客,他們說因為已經聽到悶數位版音樂,很想聽回80年代
的音樂。Nelson表示:「卡式帶有個好處就是方便攜帶,價錢比黑膠唱片低,播放器材亦相對便宜,還可以當禮物送,自己錄歌、寫卡紙可以順便表白啊!本店曾經也提供錄音服務,反應不俗。」
實體音樂的零售批發得到更多機會,上下供應鏈變得活躍,這種回歸趨勢也帶動了二手市場,經典的黑膠唱片和卡式帶成為了甚具收藏價值的物品。同時一些知名音樂人發行的卡式帶專輯就更能吸引年輕人注意,例如當時還沒有紅遍全球的BLACKPINK也曾發行卡式帶專輯。
誠然在數位化音樂的便利和普及化下,卡式帶的存在可能只是一種珍貴的回憶、一個時代的象徵。卡式帶盛載的音色和情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 「還擁有」 的這瞬間,尊重不同音樂媒介的存在,讓每一種形式都能在自己的時代綻放光芒。
菲林情懷
Fliming the Old Days
在這個講求快捷與方便的時代,一張記憶卡能存放數千張照片,不斷按下快門,總有一張能合你心意,不知又有多少人會記得在那個用菲林相機拍照、手工沖曬照片、每一張底片都是彌足珍貴的年代?若在網上搜尋香港舊式影樓,大概只能找到寥寥可數的幾個名字,善美影室 (前尖尖照相館) 便為其中之一,老闆林國盛師傅與黑房沖曬的石貴南師傅自1996年起,守著小小的店面,用一張張菲林底片留住回憶。
訪問當天是9月19日,牆上綠色的古董手動日曆卻拼著9月21日星期四,我問林師傅為甚麼不貼上正確的日子,他笑著說:「因為明天會更好!」
細水流長
「明天不應該是星期三嗎?」 林師傅解釋因為星期三 (磁石牌) 已經丟失,所以逢星期二就會貼上星期四的牌,除了堅守著上世紀的老店,他亦保持著老一輩的信念,盼望著明天的新希望。在網上搜尋善美影室,大大小小的文章介紹過其歷史背景和林師傅的資料,小時候到 「尖尖」 拍照,長大後成為黑房師傅,後來數碼照片成為主流,「尖尖」 老闆舉家移民,林師傅不忍影樓消失,便接手繼續經營,又將店名改為 「善美」。日復日年復年,菲林攝影幾乎完全被淘汰,林師傅仍舊每日回到店舖,等待著客人搖響門前的鈴鐺。
有報道稱 「善美」 為奇蹟小店,因經歷前老闆的親人意欲回收店舖改造成劏房、大廈清拆、疫情衝擊,這間小店捱過了每個困局,「善美」 的招牌仍然高掛在油麻地北海街舊樓,「大家都說我們是 『奇蹟小店』,我都覺得是奇蹟,早幾年已經做好打算隨時要關門大吉,做得一日得一日,沒想到可以堅持至今。」 現在生意好嗎?林師傅說不算好,現在很少年輕人會留意到舊式影樓的存在,但這一兩年多了不少家庭來拍照,他既開心又失落,「很多家庭計劃移民,臨離開香港前帶著一家大小來拍照,有些是父母與子女離開,拍一張全家福留予老人家做紀念。」 店內擺放著很多全家福,有些家庭更是每幾年就會來 「善美」 拍照,林師傅能說出每張照片每個人的變化,誰結了婚,誰移了民都一清二楚,來到 「善美」 的每一個客人都將林師傅當成朋友一樣,分享他們的故事。
緣份一渺
林師傅的真誠打動每個客人,在這個人情較為冷漠的時代尤其難得,他卻不覺得有何特別,「菲林相紙有限,拍照的時候為了能 『1 take過』,師傅都會用盡渾身解數讓大家笑得開心,留下最燦爛的一刻。」 的確,牆上的每一張照片,無論是小孩還是長者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我們小時候每逢新年都會到影樓拍照,因為以前派米需要按人數派,一張全家福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也會曬一張照片掛在家中,在沒有電視看的日子,我們吃飯時便望著這張全家福。」 在那個科技尚未發展成熟的年代,一張照片包含了太多意義,與現在的照片不一樣,存放於我們手機中的照片動輒過千上萬張,更有動態照片可選擇,一張照片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了,「現在大家都用手機拍照,菲林照片太麻煩了。」
說著菲林照片 「麻煩」,林師傅卻沒有打算停下步伐,接受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很多人問我會不會堅持下去,其實大家要來拍照,我才能堅持下去不是嗎?」 在黑房的石師傅逕自大笑:「只有我才肯陪著這個 『低能仔』 守著這間店,在這裡連糊口的收入都不夠,我還要兼職其他工作幫補家計。」 石師傅說當年只有林師傅肯教他沖曬照片,他不捨得師傅的心血被浪費,於是他在黑房埋頭苦幹,就這樣便過了30年。
打開Instagram,搜尋photographer或者人像攝影師,不計其數的選擇讓大家眼花繚亂,或許我們還有一個選擇,坐在背景固定的影樓,按照師傅的吩咐調整位置,只有幾次機會,將一家人的歡聚時刻留在那張珍貴的底片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