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聲音是一種語言,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果你問我,聲音是什麽?我認為它是充滿力量的存在。我們常說「無聲勝有聲」, 這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讓本就身處邊緣的他們更加無法被其他人所看見。但在這個萬象更替的時代之下,社會盛載了許多來自邊緣群體需要被聽見的聲音,看似無聲的他們正在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不受限制與束縛;不受身份的枷鎖;讓我們用心聆聽來自他們最純粹最真摯的聲音。
.jpeg)
有人說聲音是一種語言,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果你問我,聲音是什麽?我認為它是充滿力量的存在。我們常說「無聲勝有聲」, 這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語讓本就身處邊緣的他們更加無法被其他人所看見。但在這個萬象更替的時代之下,社會盛載了許多來自邊緣群體需要被聽見的聲音,看似無聲的他們正在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内心最真實的想法,不受限制與束縛;不受身份的枷鎖;讓我們用心聆聽來自他們最純粹最真摯的聲音。
被看見的聲音
性小眾電影
「黎耀輝,不如我們從頭來過。」這句大概是香港人說起性小眾電影時最深刻的印象。LGBTQ電影把性小眾帶上銀幕,迫使大眾直視性小眾,是建立平權基礎的重要聲音。像是《斷背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不同年代的經典;在意大利北部盛夏中萌芽的情愫 、在阿根廷伊瓜蘇瀑布下的尋覓。近年香港亦多了許多性小眾電影,例如探討跨性別人士的《翠絲》、老年同志的《叔.叔》等等。
對於性小眾電影,有人討厭這樣的標籤。事實上王家衛本人亦曾表示《春光乍泄》中的同性關係並不是主題,兩人之間的情感才是重點,只不過是恰巧兩人都是男人而已。不同性向的關係與愛情應與異性戀無差,不必刻意強調,因為愛本是愛,無需永遠把性小眾描繪成慘角 ;另一種想法則認為性小眾電影中的社會議題和價值觀衝突能呈現出性小眾實在面對的複雜性,藉此關懷及連結社群,使電影的描繪更為真實,扣人心弦。在兩種說法下誕生出更多同樣地細膩、倔強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