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非子》中的《難一》,我們會思考到底不能被刺破的盾和能刺破一切的矛能否同時存在。看似對立、矛盾的事物,能否將之融合?隨著年代的更迭、文化的轉變,許多事物的本質都發生了衝突,古典與現代、泥土和水泥、佛法與潮流音樂。矛盾是源源不絕的,但創意亦然。在人們的創造力下產生了矛盾美學,告訴我們「必然」並不必然。我們將從7門藝術,分享這種非單一的美麗。

讀《韓非子》中的《難一》,我們會思考到底不能被刺破的盾和能刺破一切的矛能否同時存在。看似對立、矛盾的事物,能否將之融合?隨著年代的更迭、文化的轉變,許多事物的本質都發生了衝突,古典與現代、泥土和水泥、佛法與潮流音樂。矛盾是源源不絕的,但創意亦然。在人們的創造力下產生了矛盾美學,告訴我們「必然」並不必然。我們將從7門藝術,分享這種非單一的美麗。
1- Architecture: 建築設計師Steve Leung專訪
文化的融合VS既定的公式
從古至今,建築一直反映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亦盛載著不同的歷史與文明發展的痕跡。建築作爲八大藝術之一,其藝術成分充足。不過,作為空間的承載物,其實用性又超脫出藝術之外。建築設計被認爲是功能與美學的結合,而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建築設計更需要顧及使用者的感受。修讀建築設計出身的梁志天(Steve),剛在6月迎來65歲生日,亦在11月推出了個人作品集《Steve Leung : Designing Asia And Beyond》。作爲大師級設計師的他,認為好的設計必須以人為本出發,而好的設計並沒有絕對的非黑即白的美感標準;而真正美好的設計,即使隨著時光流轉,依然能展現動人恆久的魅力。
中庸之美
「『享受生活,享受設計』是我的生活理念,亦是我的創作理念。」Steve於香港土生土長,成長過程自然一直受到中西兩方文化影響。他的作品多將古典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作品呈現出來和諧且美觀。Steve認爲,他的設計某程度上能體現中國哲學裡的「中庸之道」︰「不『過』也無『不及』,正好合適;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古典與現代元素之間,或濃或淡,都是『度』(平衡點) 的問題,每個項目都因應其市場定位、目標客群的喜好或習慣等不同的考慮,其『度』也不一樣,沒有既定的公式,但也是其有趣、吸引之處。」Steve的性格喜歡嘗試不同事物,設計沒有既定公式的特性是令他對設計如此入迷的原因之一。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建築設計,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問到Steve近來最欣賞哪種設計風格時,他說從讀書時期至今最欣賞的建築設計師仍是Le Corbusier:「他在空間和比例上的運用,以及他簡約的設計美學,都給我帶來很多啟發。他在作品中所傾注的心思和想像力,不單超越同時代建築師的成就,就連後人也爭相仿效。」而Steve則較喜歡現代設計風格,他的設計亦以此種風格見稱:「現代設計風格以恰到好處的原則,把對藝術和生活的追求,引入不同文化背景和特色作全新演繹,打造出不同的設計,達到人、空間、環境三者和諧共融。這對我來說就是美的展現。」
矛盾
建築師Robert Venturi在《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書中提過,出色的建築作品必然是矛盾和複雜的。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平衡各方面的考慮作出取捨。除了需要留意使用者和開發商的要求外,還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氣候條件、文化背景、藝術特色等因素做出綜合考慮,以表現不同的主題。而在有限的成本預算下,設計工作定必難上加難。不過,Steve認爲這些無處不在的矛盾和複雜性是推使設計師進步的原動力:「無論任何領域,都會有一定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世界沒有完美的設計方案能完全滿足所有人。既然是必然發生的矛盾,我們要做的不是消除矛盾,而是盡可能找出更優質的解決方式從而減少矛盾。因此,作為設計師的我們也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解決當下的矛盾,滿足社會對設計的需求和期望。」
過去數年的疫情,爲社會帶來重大的轉變。舊的形式逐漸邁向廢墟,而新的形式則慢慢展現出來。Steve認爲是次疫情令設計師們能反思生活、設計的本義與價值:「好像環保、智能、持續發展、多功能等等這些常見的關鍵詞,都是大家未來新生活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建築師、設計師還是產品設計師,我們都需要在設計的道路上擔起責任。」設計不僅是為了當下,也是為了探索和構建與自然共生的未來新生活。
2- DANCE: 金在德 ── 《棕色 》編舞及音樂創作
被看見的韻律 + 被聽見的躍動
有人說舞蹈是一種語言,不需一詞一語,以身體作媒介盛載著意念,無界限地於空間流動。據說20世代初,現代舞是被視為反對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而萌芽,擺脱古典芭蕾舞過於僵化的肢體語言和嚴格的服飾束縛。現代舞比起形式上的技巧追求,更著重自由地抒發情感。打破既定的框架,並非只有單一的一套。若舞蹈是一種語言,只要放下束縛,何時何地也能與任何人連結。
南韓編舞暨音樂人金在德說:「舞蹈的顏色是棕色。」將於今月為城市當代舞蹈團舞季把新作《棕色 》帶來香港的他,以舞蹈的流動性融合音樂,「我希望作品中的音樂是可以『被看見』,而舞蹈則可以『被聽到』。」作為魔童之桌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及作曲,金在德擅長運用現代的表現手法重新演繹韓國傳統元素,展現濃厚東方色彩的亞洲作品,作品均是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他於 2018 年來港編創的《跌宕》曾獲頒香港舞蹈年獎 2019「傑出配樂設計」。看過表演的片段,他迅猛有力的肢態展現著張力與線條感,與自己編製的音樂融為一體,每一下敲擊、每一聲弦樂,宛如心跳、牽扯 。把「音樂就是舞蹈,舞蹈就是音樂。」他的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只是一名表演者,作為編舞家,金在德透露舞蹈是一種溝通與交流。「一支完整的編舞一定要包含編舞家的敘述和舞者的演繹,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合作。」回到他的新作,《棕色》靈感來自韓國傳統弦樂器牙箏,棕色像和弦般沉實自然,他想以這顏色詮釋對現代舞的想像。比起一貫強烈的傳統元素,這次他特意讓舞者戴上特製棕色面具和手套,遮蓋舞者的表情及人體特徵,以非人化的形象展現出未來感,為棕色的既有印象帶來鮮明對比。說到他想透過舞蹈作品向觀眾呈現一種能滲透觀眾生活的美學體驗。「我希望舞蹈的元素或美學能潛意識地植進觀眾的腦海裡,例如一名建築師也許能運用那元素和記憶去創作新的建築,以另一種方式在觀眾的日常中浮現。」躍動的舞蹈是流動的藝術,從編舞家至舞者,再流淌至觀眾,凝聚成充滿韌勁的連結。
3- Film:麥兆輝導演── 電影推薦
導演風格vs 商業電影
不論是梁朝偉在天台拿槍指向劉德華的那一幕、還是陳冠希在學堂望向余文學的那一幕;又或是「給我一個機會,我想做好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三年又三年」等經典台詞,過了20年,被喻港片巔峯之作的《無間道》仍是香港人最耳熟能詳的電影之一。編劇與導演麥兆輝筆下,劉德華與梁朝偉主演的角色亦非一般警匪片的忠與奸;看似完全對立的二人,在矛盾的輪迴中掙扎,彷如諷刺的命運連貫佛學無間地獄的概念。一覽麥兆輝的執導編劇作品──《頭文字D》、《竊聽風雲》,部部經典。擅長塑造人物角色及營造風格,被問及有甚麼特別欣賞的導演和推薦電影,他直言:「現在荷里活的電影許多沒有導演風格。」
「那些動作大片在開始製作前一早便定下了所有分鏡、故事線,到了片場每一個鏡頭只需跟照分鏡劇本拍攝,現場根本沒有發揮創作的空間。」言下指的是充斥著全球電影票房的英雄商業大片。麥兆輝表示格外欣賞導演 Christopher Nolan,作為荷里活最赫赫有名的大導演之一,每部大作都創下全球票房的商業成功,但卻仍保有鮮明的導演風格。Nolan 的題材不只特別,在炫目的特技和劇情之下,他的作品圍繞著一個命題,而命題之下蘊含著所表達的電影意義。
《Memento凶心人》
作為Christopher Nolan成名作,2000年的《Memento》開始了Nolan 以時間為命題的一系列電影。不斷失憶的主角利用瑣碎的記憶尋找答案,非線性的敘事與剪裁手法顛覆普遍懸疑電影的風格,情節鋪陳逐漸拼湊出真相,一直是影迷心中的經典作品。
《Inception 潛行凶間》
這部由Nolan 執導兼編劇的作品為Leonardo Dicaprio主演,以錯綜複雜的情節探索多層夢境,如幻似真的鋪陳讓觀眾如主角般,難以分別夢境與真實,令電影的結局自2010年至今仍是影迷熱衷於分析的疑團。
《Interstellar星際啟示錄》
在複雜深奧的科學理論之下,能穿越時間空間的,只有愛。2014年的《星際啟示錄》以未來和宇宙為主軸,在浩瀚冰冷的外太空,電影核心反而是使人熱淚盈眶的父愛。電影借龐大的畫面和戲劇張力回歸人的情感,燦爛而傷感。
《寒戰》
回到本地的警匪經典,麥兆輝說《寒戰》是拍得很好的香港電影。2012年上映,由郭富城、梁家輝主演,文戲與動作場面同樣出色,鬥智鬥力的懸疑劇情塑造並營造出兩方劍拔弩張的氣氛 。
4- Music:進念‧二十面體藝團 ──《華嚴》音樂會
莊嚴佛法x 現代流行
《華嚴經》為佛門的第一經,被認為是佛教中最為浩瀚廣博的世界觀介紹──真理廣大無邊,包容周遍,一切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都含攝其中。如此的龐然大物,新一代能如何嚥下,並消化出自己的沉澱?進念‧二十面體藝團在上月便與來自香港演藝學院的年輕樂團 — 伍人粵Band創作《華嚴》音樂會,重新演繹的《華嚴經》劇場經典曲目。融入南音,在佛學的傳統基礎上,呈現出帶有現代流行曲的大膽創新,聽似對立的領域,卻流淌出最優美的衝擊。
為了把被譽為群經之王的《華嚴經》編出佛教意境,伍人粵Band樂團以廣東南音去融入《華嚴經》的相關曲詞。南音與《華嚴經》的相遇,伍人粵Band的成員曾於訪問中表示:「事前真的沒想過可以這樣組合,結果出來的效果也挺有趣的,感覺真的被帶入了佛教的意境裏裡。在我唱的時候,整個人都沉浸其中,深入感受,到最後有一種心平氣和的感覺,很奇妙。」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唱說的傳統曲藝,始於清朝末年,20世紀初,在香港十分流行,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次表演的導演胡恩威曾表示:「在佛學中『音』很重要,聲音是一種頻率,這個頻率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和心情。廣東話與佛教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南音曾幾何時也是廣東地區娛樂的重要模式,以前多用南音講《水滸傳》等故事,這次用南音講佛法,也許會有很特別的化學作用。希望以此給未接觸過佛法的人,有一個簡單的入門及理解。」以全新的展演方式連結藝術,這種融合與交流呈現著音樂的無邊界。
5- Visual Art: 許鶴溪《橙,柑橘和橘》展覽
既定的情感色彩 + 破格的表達
視覺藝術的矛盾在於我們將一些約定俗成的概念變成理所當然,我們習慣以紅色代表血腥、暴力,以藍色代表憂鬱,難過一定要哭,這些都是我們為自己扣上的枷鎖。擺脫這種種規定,矛盾的美學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情感。
繪畫能讓無形之物獲得形狀,將抽象的概念與感受變成我們所看到的畫作或裝置。許鶴溪(Brook Hsu)的繪畫專注在對視覺語言的表達,愛與死、暴力與慾望、苦與樂,這些都是她畫中展現的主題。許鶴溪酷愛使用大片的綠色作為畫作的主調,恬靜和病態均棲息於她艷綠色的畫面中。她在畫中加入大量骷顱頭形象的人、其表情或作驚恐或作掙扎狀,同時她使用代表和諧與生機的綠色塗滿畫面,抽象的圓環及線條也在綠色或藍色的色域中交融流淌。矛盾的表達折疊至她的繪畫作品中,令畫作呈現一種詭異的寂靜感。
早前於馬凌畫廊舉行的《橙,柑橘和橘》展覽是首次同時展出了許鶴溪的繪畫及素描作品,與單獨觀察物質世界不同,她還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她參考了寓言、個體經驗、事實、虛構及眾多文化產物,將不同的主題聯繫起來以喚起更深層次的思考,為大家提供了一種自由,讓大家能夠深入思考和感受,提出一些本質上的問題,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甚麼悲傷要用黑色?「希望我的畫作將痛苦事件轉化為他種情感,讓大家有空間去悲傷,去笑並感到快樂。」
許鶴溪的畫作掙脫了既定的表達方式,她告訴我們,痛苦可融於綠色而非黑色、藍色,骷顱能表達的並非人的軀殼而是內心世界,讓我們重新審視世界的「顏色」。
6- Literature: 誠品書店《這刻是黃昏還是日出》策展
表象VS底蘊
人類似乎一直都是矛盾的混合體,混沌與清醒、正義與邪惡,但這樣的衝突造就了人們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及生態。誠品書店早前策劃了一個展覽,選出多本敘述人性及社會矛盾的書籍。當中作者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將事物表象背後的面貌記錄下,並分析這背後的原因。
《人慈》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善VS惡
「一場災難發生後,人們到底是選擇不惜一切保命、還是選擇互相拯救?」
人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類為此爭論不休。貪婪、功利、大愛、無私,這些形容詞似乎都適合來形容人類。而羅格.布雷格曼認為太多人性研究和假設將人類定位為自私自利,這些想法在我們的腦中形成一種固有思維,他始終相信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這是一本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指南,帶領讀者探索人類如何利用我們與生俱來的善良本性來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讓讀者對人性有新的認識。
《愛欲之死》
作者:韓炳哲
自愛VS愛人
「自戀性憂鬱的主體往往被自己折磨耗損,精疲力竭。」
科技幾乎主宰我們的生活,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遠,讓我們的關注點聚焦在自己身上,幾乎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極度自戀導致的後果是無法為自己的情感慾望找到出口,憂鬱得無法自拔。作者提出「愛」是對自我的否定,是心甘情願的自我犧牲與自我掏空,隨之而來的是「愛」所帶給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我們的自我成就,而是他者的餽贈。這就如破釜沈舟般,先放下自我,才能成為懂得「愛」的我。
《終結黑白思考》
作者:凱文.達頓Kevin Dutton
二元思維VS自我思辯
「各種社會議題討論,只要不是『我方』,就是『敵方』?」
現代人似乎陷入二元思維中,我們一直在「對與錯」、「黑與白」、「喜歡與討厭」等等的選擇中旋轉。身處後真相時代的我們習慣以立場凌駕在事實之上。這種分類規則令我們在沒有經過思辨的情況下便迅速作出判斷,從而產生對立、偏見與歧視。這本書提醒我們不要被「二選一」的規則所綁架,失去判別真相、擁有灰階認知的能力。生活不是一個黑白棋盤,而是擁有無限色彩與可能性的調色盤。
7- Theatre: 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塑像譜》音樂劇
流動的夢境VS固定的現實
坐在固定好角度與位置的椅子上,這樣觀看音樂劇雖然舒適,但我們就像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一樣,以第三人稱的角度理解舞台上的演員所演繹的故事。每每觀看完,走出劇場,就像大夢一場般,醒來回到現實。如何讓觀眾真正感受到角色的經歷?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創作的音樂劇《塑像譜》告訴了我們答案。
以往觀看音樂劇都是買票、入場、坐在排好的座位中觀看,《塑像譜》則打破這種固定的模式。這次沒有傳統的舞台,而是按4個故事分別打造了4個演區,亦不設劃位,破除觀眾入場坐定定觀賞的慣性,觀眾將置身舞台上,以現場音樂為嚮導,分別進入不同演出區域,透過特設的空間和裝置,讓觀眾有多重視點和感官觸覺的體驗,拼湊一個以光影聲音結合的劇場經驗,觀眾如走進時光隧道,窺看每個角色的人生片刻。這樣的演出模式讓觀眾彷彿置身舞台並參與共演,成為其中一個角色,穿梭於4個時間扭曲與命運缺失的故事。
觀眾一開始要先收看有關故事人物的4段網上短片,然後再入場親身觀看,在預先安排好的4個舞台之間走動,從屏幕觀看的影片,到在現場走進舞台,進入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這就像一步步從「夢境」走到現實,與舞台劇中的人物一樣,經歷夢境與現實不斷交織與重疊。
常言道:「人的悲喜並不相通」,但《塑像譜》盡力將角色的情緒及經歷最大程度地呈現給觀眾。夢境和現實有時只是一線之差,若可以讓觀眾全身心投入其中,倒也是比夢境更奇幻的現實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