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22
【MR│Culture】曾文通.一場沒有原因的思緒出走
在很多人眼中,休息與工作根本不能共存。當我們被忙碌的日程堆滿時,開始找不到理由讓自己抽空及放鬆一下,不知不覺間都忘記了生活的原始感受。想要在繁囂的都市中為思緒找個出口的你,不妨像頌缽藝術家曾文通一樣,學習放下目的和原因,透過聆聽聲音為自己來一場感受生命節奏的藝術體驗。
放下目的
流傳自西藏及尼泊爾等地區的頌缽(Singing Bowl)是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器皿;在它傳入西方後卻因為擁有不同大小聲音及頻率的原因而發展為音療系統之一。同樣地,曾老師就是被頌缽的聲音所吸引:「記得10多年前當我到台灣的時候,認識一位朋友開始研究頌缽,那時我聽到頌缽的聲音就很有感覺,於是就開始不斷去探索這個聲音,甚至乎去研究這個銅缽是甚麼時候出現及其背景。」這個看似平凡的圓體,實際上卻充滿創造力。曾老師覺得頌缽的聲音擁有很多層次:「有時候我會形容它的聲音是很沉穩,而去到某個階段我又發覺它不止於此,當中更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富含在內,由低音到高音都有。雖然聲音從小至今我都聽到,但我覺得頌缽聲音的維度卻好像在我生命裡感受得很闊。」
正因為頌缽的多元性,坊間不少人都會透過它的聲頻作治療,甚至會稱呼頌缽課程上的導師為治療師。而曾老師覺得與其說是治療,他們更像個藝術家一樣帶領參加者經歷一場內心之旅:「其實我們不是以治療師的身份去分享頌缽,而是借助頌缽讓人安定下來。如果指頌缽是一種治療的工具,對我來說就太有目的性了。有趣的是,當我們在舉行活動時,總有些參與者是帶著目的性而來的,所以我們在帶領的時候相對上會盡量減少追求目的的感覺。作為『靜心』,我們只想去經歷過程,無需要去計較最後會得到甚麼。」
從聲音出發
說到這個頌缽聲音之旅的合作,ArtisTree作為提供藝術活動、表演和展覽的平台,其文化藝術發展理念便與曾老師從事過導演、舞台設計的工作背景一拍即合:「當我收到ArtisTree的邀請時真的十分興奮,因為這個場地正正可以做到像劇場般的緊密設計。」最後整個團隊創作出一個結合視覺藝術、頌缽聲頻和靜心的體驗館,為繁囂的商業區帶來一個慢下來的領域。
關於這場「內心之旅」,曾老師以今次跟ArtisTree的合作為例子,利用聲音去串連整個旅程:「我們的工作就像今次的活動一樣可以稱之為『聲音之旅』,以聲音作為一個靜心的媒介。旅程之中我們可以放下自己,利用冥想好好地聆聽聲音。而我舉辦過那麼多活動,這次與ArtisTree的合作是首次可以將整個舞台建構出來,讓附近的上班族有一個45分鐘的時間可以沉浸於這個體驗過程中。參加的人可能還未弄清楚突然來到這個安靜空間的原因,但透過這個機會,他們可能認識到自己其實也可以好好地去善待自己。」
現代修練
藝術和聲音是一種無形的概念和感受,頌缽又是怎樣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藝術未必一定要在視覺上呈現,亦可以是靠內在的想像力。有時候在聆聽聲音時,它會在思想上帶我們去到其他環境。」曾老師覺得藝術與聲音同樣是無處不在,只要我們願意去聆聽和發掘,就可以置身其中。他以不同聲音作例子,例如具沉澱感聲音當中的領袖力好像能帶我們走進山洞裡;不同高低層次的音色轉變則好像能使人經歷了一個異地之旅。
當然未必每個人都有頌缽在手,曾老師認為「聆聽」也是一種冥想的方式,讓大自然的聲音將身心放慢。要從城市中發掘大自然的一面看似困難,但曾老師覺得只要細心注意身邊的環境,不難發覺其實聲音、城市與大自然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從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出自然的聲音。而今次體驗館當中的空間設計正是參考位於附近的太古公園,例如入口處的「靜水道」背景播放著的流水聲便是取材自此。
渾圓一體
四節的交替是自然而然,「休息」亦是;在上班族不斷工作和前進的時候,休息似乎是奢侈的事,但要是我們連休息都要強加原因也就難免活得太苦了。其實休息就像生命裡的高低起伏,這個緩衝的時刻正好讓我們有機會去回顧自己,感受自然的頻率;而這亦是曾老師想透過頌缽所宣揚的信念:「入到場就會見到有個符號,就是圓圈。」從體驗館入口處的淨水道可以留意到3個圓圈分別代表著水的不同面向:流水、震動和水滴,象徵著我們身處的這個「圓圈世界」;到場地中央兩旁的窗、甚至台上的銅片以至頌缽都是圓形的。曾老師想用東方色彩的設計,以簡約和『點到即止』的方式暗示出生命所圍繞的一切都像圓圈一樣是個循環,希望到來的觀眾一起去共建、完滿整個活動。
問及對生命節奏的看法,曾老師表示我們在學習前進之餘亦要接受生命中需要緩衝的時刻。這說法就讓我想起諾貝爾文學獎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於作品《Stray birds》中指工作與休息正如眼瞼與眼睛的關係一樣緊密又不可分割(Rest belongs to the work as the eyelids to the eyes.)。有時候平靜的內心未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各種問題,但就像曾老師所說的一樣,不要問太多原因,休息只是一個必然經過的循環,為我們提供一個空間去善待自己,並在放鬆的過程專注觀察自己的身心,修並調節和平衡自己的精神去面對未來更多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