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蘋果公司宣佈正式停產iPod,承載著一代人回憶的「懷舊」產物終成歷史。時代改變了我們聽音樂的模式,也改變了整個音樂行業的構造。到底在2022年,串流音樂是不是未來唯一的選擇?為何黑膠唱片不死?還有甚麼具潛力的音樂新經濟?
來一個關於音樂的記憶走馬燈:在仍穿著校服的時代,每星期拼命地節省僅有的零用錢,只為了買一張日本偶像的CD,把它連同內裡的歌詞本,視如至寶。來到千禧年代開端,終於能逐首歌上傳至揭蓋手提電話,在乘車的時候隨身聽音樂;到了現在,每人的手機音樂庫都能存有上千張專輯、上萬首歌,當年早已封塵的年華,能壓縮在 10 GB 的空間裡。現在歌手們的收入來源不再依靠唱片銷量,串流音樂平台成主流。而有著如此「奢侈」的享受,有些人還是偏愛唱片的實感。在科技交替之間,讓我們 一起尋找下一首時代序曲。
有人說過,音樂是文明的象徵。人類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十萬年,符號演變成語言,聲音,在文化的濡染下轉化成音樂。在敘述現今趨勢前,先重溫一下音樂產業的時間線:在18世紀工業革命,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有另一個創舉,便是發明第一部能播放音樂的留聲機,黑膠唱片亦逐漸變得容易大量生產。在留聲機發明後一個世紀,卡式磁帶才於70年代面世,而容量與便利程度取勝的CD緊接而來。成為文化象徵的SONY Walkman 隨身音樂播放器在1979年推出,剛宣佈停產的iPod 在2001 面世。原來從互聯網下載音樂也只是這20多年內的事,接下來便進入了串流音樂平台的時代。
改朝換代
音樂作為全球共同語言,全球音樂產業過去7年持續穩定增長至250億美元,在2020年疫情下更進一竿,增長了18.5%。CD 黃金年代過去後,實體音樂銷量從2001年起下跌近80%、從240億減至50億的盈利。當今勢均力敵的串流平台 Spotify、Apple Music 分別於2008 和 2014問世,在及後短短6年,線上音樂串流已佔了整體市場的65%,顛覆音樂產業的趨勢。
情懷不死
告別傳統媒介,串流音樂重塑市場是可預料的。畢竟,每個月約一張CD的價錢,已經能在串流平台上聆聽全球數之不盡的歌曲。不過沒有人意料到的是,當CD 產業不斷縮窄,還以為早被科技淘汰的黑膠唱片,反而持續16年在美國市場錄得大幅增長。在去年的銷量更增漲超過50%達至4千萬張,超越了CD和數位音樂的銷量。被視為小眾的懷舊愛好,原來一直是音樂市場的黑馬。面對著科技演變,難以跳播的唱片機在兩倍速世代成為放漫慢腳步的生活美學。黑膠唱片也許是一種情懷的執著,類比音樂的質感,是線上音樂無法傳遞的敦厚。特別一提,CD銷量在過去17年的持續下跌後,在去年首次錄得增長,上升了1.1%。雖然增幅微少,但也不能排除未來也許能看見CD回歸的可能。
前衛改革
串流音樂平台成為主流市場,但卻衍生出獨有的問題。雖然串流為音樂產業帶來持續增長,未來前景樂觀,但平台自身的營利分佈卻大大影響音樂產業的架構。縱使深受歡迎的作品獲得上千萬的點播率,音樂人從平台中能分配的利潤卻是極為微薄。以Spotify 為例,每1次點播只價值 0.003 美元左右,特別影響小眾音樂人的生計,像Taylor Swift等巨星亦曾公開杯葛。不過除了兩大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和 Apple Music,亦有其他選擇增多市場多元性。著名饒舌歌手 Jay-Z 在2014年所創辦的 TIDAL,賣點是分付給音樂人的利潤比其他平台高近3倍。而同樣著名的饒舌歌手 Ye (Kanye West) 一向作風前衛,他在去年推出的新專輯《Donda》時則採用了破格的方法── 不但沒有在任何串流平台上發行,專輯更只會收錄在要價 200 美金的 Stem Player音樂播放器內。專輯連同播放器在面世24小時內獲得超過$200萬美元銷量,他表示此舉是為了重新奪回音樂人的控制權。
音樂作為一個增幅沒有減退跡象的千億美元產業,新舊交融的文化潮流,激發具潛力的媒介不斷冒起、改進,在新世代繼續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連結我們。
資料來源:IFPI Global Music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