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進入未來實驗室。」穿上元宇宙的 dress code,換上 NFT的頭像,在虛擬世界裏,一呼一吸也塑造無限可能性。2022 年的關鍵字「元宇宙」出自於1992年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科幻小說,故事講述虛擬世界裡人類的生活形態超乎想像。相隔30年,21世紀成為了現實與虛擬連接的開端,重新定義虛實之界,人工智能也不再只屬於科幻電影。在進入虛擬新世界前,你會選擇紅色或藍色藥丸?無邊際的元宇宙中,唯一的規矩是保持想象力。顛覆世界的科技,可能只是一個VR 眼罩之隔。
「你好,歡迎進入未來實驗室。」穿上元宇宙的 dress code,換上 NFT的頭像,在虛擬世界裏,一呼一吸也塑造無限可能性。2022 年的關鍵字「元宇宙」出自於1992年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科幻小說,故事講述虛擬世界裡人類的生活形態超乎想像。相隔30年,21世紀成為了現實與虛擬連接的開端,重新定義虛實之界,人工智能也不再只屬於科幻電影。在進入虛擬新世界前,你會選擇紅色或藍色藥丸?無邊際的元宇宙中,唯一的規矩是保持想象力。顛覆世界的科技,可能只是一個VR 眼罩之隔。
NFT 非同質貨幣
非同質貨幣(NFT)很常會跟虛擬貨幣掛勾,不同的是NFT是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無論畫作、聲音、影片、藝術品甚至是遊戲專案等創意作品都可以製作。數碼作品本來可以被無限複製,但NFT中每個代幣可以代表一個獨特的數位資料以作所有權的認證,因此當中具有不可篡改、不可複製的特性。
加密藝術
NFT之所以被形容為「非同質化」,是因為每個NFT都獨一無二,有著不同的貨值。不同於和可互換替代的「同質化」資產像美元向比特幣等,NFT以「智能合約」鑄造儲存於塊鏈的電腦代碼,將獨一無二的識別碼(TokenID)、數碼藝術品所在位置的識別碼和區塊鏈錢包地址連合。而當中的交易更是完全透明,在區塊鏈上任何人都可以查看NFT相關的資料,因此當買賣時就必須要有可以收取、存取及轉讓NFT的電子錢包。在交易時透過區塊鏈轉讓NFT,每次易手也需由區塊鏈確認持有者身份,收藏自己所愛。
未來發展 – 創意工新出路
網絡的發展無間距,令到創作者可以透過線上平台不限地域地進行互動,人文的思想亦漸漸產生遞變。網絡藝術有別傳統著重在媒材技法與理念背景的本身,反而重視創作者與其作品對社群之間的共鳴,能否將作品的思想傳遞出去就變得重要。NFT的發展下相信創作者在未來能透過科技相輔相成,令自身的作品在貼近生活圈的同時更展現出互動美學和沉浸式美學,不再流於表現形式的探討,更多地對環境、人群與社會作出變革,深具省思意義,將藝術的認知變得多元、廣闊。
2大不能不知的NFT實驗:
NFT 藝術 - OASIS : GOING META
在疫情影響而生活變得較為封閉的日子,人們都投放了更多時間在網絡上進行交流與資訊傳播,而「Memes」等趣味特性藝術更受到大量關注與討論。當NFT配合線上平台的使用,就可以不限場域地推行藝文展演與知識交流,而台北的亞洲藝術中心早前就舉辦了NFT展覽《Oasis: Going Meta》,當中除了羅列NFT發展史上具代表性的頭像 (Profile Picture) 項目,像Larva Labs創作的《CryptoPunks》和《Meebits》,更有不少經典項目如《Ether Rock》、《Doge》。在連結線上與線下的空間運用,同時探究藝術理念的指標方向,引領觀眾深入探索科技背後的人文精神。
獨一無二的創意 - NFT手工啤、電影題材Icon
收藏、藝術發展甚至是遊戲,都可以用於NFT之中,而作為一個得到作品擁有權的
用家,最多人嘗試的一定是將NFT放到現實生活的用品當中,締造獨一無二的個人化收藏品。在香港就有NFT交易平台Artzioneer與本地手工啤酒品牌hEROES Beer Co. 聯乘合作,推出全港即買即抽NFT的手工啤酒,當中更以盲盒形式推出兩款NFT:《Wonderment》系列及《Meta Milo 》NFT,顛覆新世代對科技及藝術的想像。此外,更有藝術家將自己喜愛的題材運用到NFT當中。數碼及實體收藏品創作平台 FWENCLUB就聯同西班牙藝術家 Joan Cornellà推出一批NFT插畫頭像,當中一幅更以周星馳經典電影《國產凌凌漆》特務造型為藍本,將創造者和收藏者之間的互動性大大提高。
元宇宙 Metaverse
自Facebook改名為Meta後,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瞬間引起熱議,讓不同行業的人士都開始發展有關元宇宙概念的商機。元宇宙的概念是結合虛擬與現實世界,通過人工智能、虛擬實境(VR)、5G、大數據等一系列技術支援,從而建構一個沉浸式的數碼環境。於此,用家可以進行社交活動、玩樂、買賣等任何在現實生活會做的事,發展現實世界外的「第二人生」。
第二人生
科技日新月異,在智能手機普世並獲得廣泛使用後,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電子世界已變得密不可分。現今的互聯網,實際上仍是平面信息交流狀態,通過文字、聲音、圖片、影片方式在社交平台、網站移動進行呈現,雖然滿足了人們使用網絡的需求,但隔著手機屏幕,仍然無法達到現實生活中面對面交流、全感官體驗所能達到的效果。技術專家們看準這個現象,建構元宇宙平台,把虛擬生活和現實生活連結起來,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並互相影響。
虛擬現實是一個讓人們在網上過上第二人生的平台,當用家戴上VR頭盔和動作感應控制器後,仿如進入了第二個維度空間,於虛擬的3D環境中與不同對象進行交流互動,例如與朋友見面、與同事開工作會議,從而建立自己的空間和生活模式,而當中的決定、動作、甚至一句說話,都是即時互通的,如同在現實世界般影響彼此的生活。加上,元宇宙以使用者為中心,用家可以盡情「create」,開發或製作內容與物件,甚至進行交易。相比起過去的VR體驗,元宇宙給予用家更廣闊的自由度。
未來發展 – 全新經濟體系
配合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相信未來有著不同的技術,能夠配合發展數碼世界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未來是數碼世界,元宇宙就是未來發生的地方,加上其允許使用者進行任何體驗或活動的自由度,元宇宙可以應用於任何事物及行業發展,成為連結真實的經濟體系。透過加密貨幣及Blockchain技術,能夠讓元宇宙賺到的錢應用於現實社會,因此,只要元宇宙中的個人私有財產出現,就能促進價值交換及市場交易,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2大不能不知的虛擬生活:
Meta - 虛擬辦公室
Facebook是良久以來最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等不同社交平台後,Facebook更改名為Meta,全力發展元宇宙平台。Meta的元宇宙發展暫時以商業領域為主,創辦人Zuckerberg推出的虛擬辦公平台 ─ Horizon Workrooms,其形式是一間虛擬的辦公室,員工只要配戴VR設備的虛擬身形象進入辦公室,就可以開始工作。透過使用混合現實工作枱、鍵盤追蹤、手勢追蹤等技術,能夠協助建構座位上的所需設備;房間也可以進行調整和訂製,劃分辦公室裡不同用途的活動空間,例如演示、閒聊,開會等。為了讓用家的沉浸式體驗更加像真,Workrooms使用了空間音頻功能,讓人感覺你的同事就坐在你的「身旁」。在疫情之下,人們都為了保持安全距離而各自為政,很多企業公司都開始設立work from home的工作系統,而Meta的這項科技設計,正好彌補了遠端工作的不足,維持各人工作上的真正社交,從work from home,變成work from anywhere。
Epic Games - 虛擬演唱會
說到元宇宙的遊戲始祖,Minecraft可能是最初代的建構虛擬世界的遊戲之一,附虛擬世界觀的遊戲開始嶄露頭角。美國電子遊戲公司Epic Games推出的Fortnite,原是一款3D射擊生存的電子遊戲,以即時互動的擬真場景作為賣點,近年將遊戲逐漸轉化成沉浸式社交體驗平台,甚至與知名歌手合作,包括EDM (電子舞曲音樂) 製作人Marshmello及rapper Travis Scott,以虛擬替身推出虛擬演唱會。演唱會中,歌手可以根據不同歌曲切換場景,甚至轉換造型,提供更優質多變的體驗;歌迷在表演中亦能自行移動或做出應援動作。在Travis Scott的Astronomical Tour演唱會中,3天內共吸引超過4500萬的參加人次,歌迷能夠不受地域限制地支持自己的偶像之外,同時解決了實體場地的人數限制而帶來的搶飛問題。
AI 人工智能
說到對AI 人工智能的印象,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Ex Machina》、《Her》等關於人工智能叛變起義的科幻電影。在電影文化上,有關人工智能的描述總是有血有肉,能有秘密,也有情慾的。於2001年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拍攝的科幻電影《A.I.人工智慧》,早已布下我們對AI科技的想像。21年後,2022年的人工智能沒有發展成令人心寒的情節,反而邁向了我們透過電影暗意流露,對人工智能憧憬的未來。
未知的恐懼
人工智能簡單來說就是運用高階電腦科學,讓電腦摸擬人類的思考模式去學習、辨識,和解決問題。提供資料讓機械學習與分析,試圖讓電腦擁有像人類般複雜的決策能力。
令電腦像人類一樣思考,也許會令人聯想到科幻電影裡的災難性結局。霍金多年前說過,人工智能將會是發生在人類史上最好或是最壞的事情。先撇開AI的負面想像,美國去年新成立的國家人工智慧倡議部門的首席曾表示,AI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 21 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技術之一,為農業、醫學研究、物流與氣象界別帶來突破性的高效率。
未來發展 –革新科技實現
疫情的催化加速了企業將業務運行自動化,人工智慧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漸成為新世代裡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必一定以機械人作為型態,在高科技的時代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充斥著AI的應用。AlphaGo 在2016年打敗韓國棋手李世乭成為當年熱話,不少人害怕人類將被取締,不過人工智能影響的不只是一個行業的架構如此簡單,而是帶來歷史性的革新。在醫療與氣象所開發的領域更是能革命性地拯救生命,例如準確預測颶風軌跡、協助診斷治癒等等。大家似乎正朝著建立憧憬的未來大步前進。
2大不能不知的智能應用:
拯救生命的科技
對高科技的想像不再止於冰冷的數位,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用AI 輔助檢測癌症,成果帶來熾熱的感動。
透過建立自動檢測演算法,訓練電腦從29,000名女性的乳房X光片中察覺乳癌有關的異常。研究分別於英美兩地進行。AI 診斷的結果顯著,將X光片誤判為異常的比率降低 5.7%,疏漏發現癌症徵狀的比率降低了9.4%。報告表示,AI 系統表現優勝於研究中的所有人類放射科醫生。乳癌作為女性的第二大癌症殺手,是次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可能比人類醫生的診斷更準確,有助於減低誤診的機率,確保患者盡快得到有效治療。
藝術的重新定義
令人類引以傲的特質-創作能力,也許將失去獨特性。全球各地近年不斷開發AI 創作工具,涉足藝術領域,除了輔助創作者,這些人工智能程式亦能成為獨立的創作者。
只需提供單字或上載照片,就算不懂編程,程式亦能自動衍生出所描述的畫作,而且每一個衍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用代碼能產生出文字、圖像、影像、甚至虛構一個「人」的臉容與聲音。AI 產生的藝術品在2018年顛覆性地被知名拍賣行佳士德拍賣,「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是利用演算系統分析15000幅14至20世紀的油畫產生而成,在作品的右下方有一道代表著畫家簽名的方程式,標價高達43.25萬美元。近年更興起了NFT 衍生器,為AI 藝術帶來無限商機。
AI 藝術科技成為了一種創作形式,增加了互動性並啟發無限可能。